2017年1月26日 星期四

穿越《不毛地帶》的人生追求

  未看過山崎豐子(1924--2013)著作的日本人都看過改編自她小說的電視劇,例如《白色巨塔》和《華麗家族》,她筆下的名醫和富商賺盡名利,才驚覺代價極大。
  三十三歲起發表小說的山崎豐子寫到八十八歲,死後出版遺作《約束之海》,依然暢銷。她不斷以小說探討人生追求,並以寫作一生回應自身提問,一直提醒讀者反思制度和人的關係。

  山崎豐子曾於報社調查部工作,採訪、調查和寫作基本功紮實,小說寫來真實細膩。以《不毛地帶》為例,她親身到西伯利亞和伊朗油田視察環境,訪問三百七十七人,資料蒐集認真。不過,香港人學她那樣寫小說的話,早已餓死。

  《不毛地帶》由日本戰敗寫到石油危機,主角被蘇軍羈押西伯利亞逾十一年。回國後兩年,應邀加入商業機構,以軍事策略打商業戰,名成利就。
  小說的軍人角色有自殺的,有回國後出家的,有頹廢的,有整理戰爭史料的,有轉戰商場的……那些是否他們追求的人生?
  順帶一提,書中寫到日本戰敗時,「大本營不斷收到來自東南亞、支那和滿洲各司令部的電報」,支那是侵略者對被侵略國的蔑稱,無論原本意思如何,這兩字早已隨戰爭轉變。(明報專欄)

2017年1月5日 星期四

故宮博物院及其他

  從小喜歡博物館,最熟悉的是台北故宮博物院,百看不厭。
  以展品來說,台北故宮的頂級收藏品比北京的多,不過,北京紫禁城本身就是珍貴歷史建築群,我同樣喜歡北京故宮博物院,無論去過多少次都不覺悶。細數兩地故宮博物院的展品分別已是中國近代史,事實是台北故宮的收藏品較珍貴。
  香港人自稱愛逛博物館會令人覺得扮高尚,那是港英加特區政府的愚民教育所致。我喜歡台北和北京的故宮博物院,然而,當聽到高官宣布故宮博物館繞過咨詢和各項既定程序「空降」香港,真是反感。香港教育從來不鼓勵學生欣賞藝術,這樣的博物館為誰而建呢?
  每間博物館都有自身命運,由興建緣起、收藏展品以至社區關係等,在在都是故事。許多博物館是城市地標,跟居民關係密切,根本不應由高官由上而下的隨意決定。
  去過全球數以百計的博物館,印象最深的是以色列博物館。義務導賞員是退休教授,她說博物館珍藏不多,但每件都是當地出土的。欣賞導賞員為博物館感到自豪,那是原居民的博物館。
  有故宮博物館並非壞事,有強權無道理才是。(明報專欄)
  跟不算熟絡的香港人在異地逛博物館,談及買書原來會令人討厭,大部分香港人的神情是「駛唔駛咁扮嘢呀」,所以,逛博物館和買書最好偷偷摸摸進行。到底有多少人關心西九和博物館?多少人在乎西九會否變成另一個地產項目?多少人留意香港的藝術發展呢?
  每間博物館都有自身故事,隨手拿四本相關書籍,非洲最大的博物館在埃及開羅,第二大在突尼西亞,那兒有不少保存完好的馬賽克畫,還有迦太基和古羅馬的歷史文物。由於遊客多數會來這間博物館,令博物館成為恐怖襲擊目標,重創當地旅遊業。

  內地博物館的書籍愈出愈美觀,但保護文物的方法追不上時代,沒有限制入場人數上限更容易破壞古蹟。看內地的博物館是早看早享受,遲看多激心。



  日本的文物跟中國的相差甚遠,不過,日本人珍惜每件收藏品,尊重傳統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