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0日 星期五

幸福的一代《梁春發文集》



   看《梁春發文集》(一九九六年出版)有說不出的親切感,也許作者是生於一九三四年的順德人,他的想法跟家父的接近,儘管家父沒有他的財富。


文集由青文書屋印製,在青文結業前,有次上去買書,店主羅志華送給我的,好像說有空可看看,我隨手放在書櫃,最近才拿來看。
梁春發很有老香港的善意,不如貼上他的一篇文章,讓大家看看,現在的香港人不會這樣,貪婪的「收成期」和惡吏更不會。

梁春發是建築師,更是祖傳的梁蘇記遮廠管理人,他決定結束遮廠,這間百年老店故事變成舞台劇《人間有情》,香港人人情味濃,這才是我認識的香港。






2020年11月13日 星期五

卡夫卡的妹妹

《卡夫卡的沉思》是作者三十歲時出版的小說集,沒有《變形記》後的沉重,有些幾百字的小小說不但篇幅輕盈,連內容都比較輕鬆。

卡夫卡的人生比小說傳奇,看罷關於他三個妹妹的簡介,更覺難過,她們都死在納粹集中營,如果卡夫卡活到五十七歲,他的命運也許一樣。



博客來介紹:

   這是卡夫卡的第一本書,完成於1912年,出版於1913年。  

中學時,卡夫卡開始閱讀尼采、歌德等人,也嘗試創作,但都沒有留存下來。1902年弱冠之際,卡夫卡與一生知己布勞德(Max Brod)相遇,布勞德深識卡夫卡的才華,為其安排發表文章、介紹出版商,想和大眾分享這些文學珠玉。1913年1月,卡夫卡的第一本書《沈思》(Betrachtung)問世,之後作品陸續出版。

以下是本書出版之後《柏林日報》(Berliner Tagblatt, 04.16.1913)給他的評語:

 這是一位敏感纖細的作者所寫的奇異佳構。卡夫卡和其他布拉格人不同,他是個步步為營的人。「知道他的人都歡迎他。」讀者不知道他筆下的「她」是不是叫愛瑪(Emma),「他」是不是叫爾文(Erwin)。且不論是「他」或「她」,都不是經過老練逐步的刻劃而成的完整飽滿的人物。卡夫卡步步為營,他用字多有寓意,刻意含蓄,沒有一目瞭然的感情。他寫書—通常是一本樸實無華的書—從來不是一以貫之,從來不是脈絡分明,從來不是建構工事。何以見得?如同每一部失傳的傑作,這裡的文字無法言詮,難以套入一般的分析框架,獨立自恃,堅持在本身的價值中安身立命,同時卻又無比脆弱,一陣微風就可以吹走。

  卡夫卡小心敏銳,呈現出細小的動作,不落情緒,彷彿無法抹滅的清冷夢境裡稀罕的意象。在他這本含蓄自持的小書淡出時,我們看到的是精巧細緻的姿態,聽到的是即將消逝、再難尋覓的生命過客所說的旁白。這類沉鬱(但多所啟發)的作品只有在政治氣氛濃厚、但不對外擴張、且非十分健全的國家裡才寫得出來。卡夫卡只有像這樣做著筆記時,才顯露出肯定自許的語態。他所說的,彷彿是那些無人疼愛、安靜無聲的人在悄聲低語;這些被趕到牆角的人,只有在加入奧地利帝國議會(Austrian Imperial Parliament)的王國和國家中才找得到。一首奇異的散文詩,沒有所謂畫龍點睛,少了點阿騰博(Peter Altenberg, 1859-1919)的機鋒。

這是一位敏感纖細的作者所寫的不凡佳構!

—埃稜斯坦 (Albert Ehrenstein, 1886-1950)《柏林日報》(Berliner Tagblatt),一九一三年四月十六日

作者簡介

  卡夫卡(Franz Kafka, 1883~1924) 7月3日生於布拉格,希伯來文名Amschel。父親赫爾曼(Herrmann)為百貨批發商,母親茱麗葉(Julie)的家族則有虔誠的猶太教長老、醫生等。胞弟二人幼年夭折,之後有三個妹妹。

  14歲開始寫作,但早期作品全被他銷毀。18歲入布拉格大學學習文學和法律,23歲完成法學博士學業,在民事法庭實習。他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

  卡夫卡的作品生前大多未發表,且不想出版。主要作品為短篇小說集《卡夫卡的思與言》(Betrachtung, 1912)、《變形記》(Die Verrwandlung,1915)、《流刑地》(In der Strafkolonie, 1919)、《鄉下醫生》(Fin Landarzt, 1919),和三部他去世後才出版的長篇小說《審判》(Das Urteil, 1925)、《美國》(Amerika, 1927)、《城堡》(Das Schloss, 1926)。1935-1937年,一生支持並出版他的作品的馬克斯. 布羅德(Max Brod)整理第一版的《卡夫卡全集》六卷刊行。



2020年11月4日 星期三

記者調查的紀實報道文學

       記者為了深入報道基層市民生活而虛構身分是否等同說謊?

       負責任的記者查冊可算犯法?

       相信大家都有答案,《資深記者化身底層階級180天》寫於2008年金融危機後,2009年全球經濟不景,最受影響的是基層市民,今年一樣,明年亦不樂觀。不過,年年難過年年過,明知困難,大可保持樂觀心情面對。


       生活艱難,有些人難以保持心平氣和,我認為最無聊的是鬥人。窮人更加不用互相踐踏,可以讓人的話就讓人一步,許多事情是抬抬手就會過去。

        我們不能要求別人寬容,只能選擇做寬容的人。


博來客介紹:


       法國2010年最具話題及爭議性的紀實報導文學
  一出版立刻撼動法國社會各階層!

  當金融風暴橫掃全球,連就業服務中心都面臨裁員危機之際,
  週刊資深特派員化身臨時工,帶你直擊社會最底層現況!

  我得意洋洋地大聲說:「什麼工作我都做。」
  「在這裡,每個人都這樣。」坐在電腦後面的年輕男孩說。
  我問他目前有些什麼工作。
  「什麼都沒有。」

  全世界都壟罩在金融危機之下。然而,金融危機一詞除了成為一般人口中的話題外,到底是何樣貌?對真正三餐不繼的人而言,金融危機到底是什麼?為了親身體驗一名收入在平均線以下,甚至沒有收入的人如何過活,本書作者芙蘿倫絲.歐貝納毅然放下家庭、親友以及她在《新觀察家》週刊資深特派記者的工作,化身法國最底層社會的失業勞工。

  天天前往就業服務中心報到的歐貝納,最好的狀況,也只是能同時兼幾份臨時工,在各個相距遙遠的工作地點間,開台耗油的破飛雅特奔波往返。那完全是另外一個世界。在那個世界,工作非常稀有,可以歇息的夜晚非常短,大家被剝削得十分嚴重;在那個世界,連生病的權利都沒有,因為沒有保險負擔看病的錢,蛀牙只能忍耐牙痛、耐心等待滿口牙全部掉光,才能換得健保給付的假牙度過往後的日子……

  在六個月之後,歐貝納終於獲得一紙長期工作合約,內容對那一行而言簡直是奇蹟:每天早上五點半到八點,時薪八.九四歐元。在歐貝納自訂規則中的一條,正是一旦拿到確定的長期工作合約就得罷手,因為不想占掉一個真正的職缺。於是,歐貝納在那間為此實驗租賃的小房間裡,寫下你手中的這本書,希望能藉此小小機會讓那個世界的人發聲。如果你也關心底層勞工階級,就請翻開這本書,試著了解,並好好深思這樣的社會結構問題我們能做些什麼。

作者簡介

芙蘿倫絲.歐貝納 Florence Aubenas

  生於一九六一年,畢業於法國記者專門學校。職業生涯中絕大部分時間都是《自由報》的記者,後轉至《新觀察家》週刊任資深特派員。多次深入盧安達、阿爾及利亞、伊拉克等動盪不安地區作採訪報導,曾於二○○五年在巴格達被擄為人質達五個多月,法民眾發動請願、示威抗議,幾乎是全國動員呼籲釋放這名女記者,最後在法國政府付出高額贖金後獲釋。二○○九年,獲選為國際監獄觀察組織會長至今。

譯者簡介

顏湘如

  南伊利諾大學法文系畢,現為自由譯者。譯作包括《千禧三部曲》、《波特萊爾是條狗》、《別相信任何人》等。

目錄

推薦序 003
前言 013
一、鍋巴 016
二、屠宰業 028
三、午餐 040
四、野獸 051
五、女傭 063
六、啟事 074
七、廁所 087
八、牙齒 098
九、白馬 113
十、工會 125
十一、告別派對 134
十二、烤肉區 148
十三、嗜好 159
十四、蠢女人 171
十五、野餐 184
十六、蜘蛛網 198
十七、就業列車 214
十八、商定發展區 227
十九、咪咪 240
二十、長期合約 253
後記 266
致謝 268

前言

  發生了金融危機。記得嗎?以前曾經發生過,很久很久以前,就是去年。

  金融危機。大夥兒的話題總離不開這個,但只是不知所以然地閒聊,也拿不出解決辦法,甚至連眼睛都不知該往哪兒看,在在讓人覺得這個世界就要分崩離析。然而,我們周遭的事物似乎始終待在原處,像是動也沒動過。

  我是個記者:我覺得自己彷彿面對一個因為再也無法掌握而難以理解的事實,甚至不知該如何訴諸文字。僅餘的「危機」二字似乎轉眼間也和股市行情一樣貶值了。

  於是我決定前往一個與我毫無關聯的法國城市,匿名尋找工作。這想法很簡單。在我之前已有其他許多記者做過同樣的事,而且技巧高明:有位美國白人記者扮成黑人,有位德國金髮記者扮成土耳其人,有位年輕法國記者化身遊民,有位中產階級女性變成窮人,而我必須將這些拋諸腦後。我呢,已經下定決心見機行事。不知道自己會變成什麼樣子,這才是令我感興趣的。

  康城(Caen)似乎是理想之選:既不太北邊也不太南邊,既不太小也不太大,而且離巴黎又不太遠,對我而言這應該是個優點。我只回過兩次家,來去匆匆,因為那邊有太多事要做。我租了一間附家具的房間。

  我保留了我的身分、姓名、證件,但只帶著一張通過高中會考的業士文憑去登記失業。我自稱剛剛和同居二十多年的男人分手,由於這段時間都由他供養,所以無法提出任何工作證明。

  我把頭髮染成金色,眼鏡再也沒有拿下,也沒有領取任何補助。

  只有極少數幾人留意到我的名字,而且態度相當篤定而堅持,其中包括一名安置輔導員、某電話服務中心的人事主管、某清潔公司的老闆。我否認自己是記者,反駁說只是同名,後來也就不了了之。只有一次,有個人力派遣中心的年輕女子很有技巧地拆穿了我,我請她保密,她照做了。我所遇到的男男女女,絕大多數都沒有提出疑問。

  我打定主意要在尋求有了結果那天,也就是取得長期工作合約那天罷手。本書敘述的正是這段追尋過程,從二○○九年二月至七月,持續了大約六個月。書中的人名與公司名稱,我都刻意加以變更了。

  在康城,我還留著那間附家具的雅房。今年冬天我回到那兒寫了這本書。

二○一○年元月,巴黎

推薦序
打破「工作」的迷思

  一接到野人文化出版社寄來《資深記者化身底層階級180天》的摘錄,我馬上就被吸引,因為其探討的就是目前國內外備受矚目的失業議題。諸多國家現正遭遇經濟衰退和高失業率的衝擊,但對於失業者的生活卻欠缺深入的描述。資深記者歐貝納以隱姓埋名的方式,搬到另一個市鎮扮演失業者,實際參與他們的生活,完成此一栩栩如生的深度報導。

  書中有很大的部分是在描繪作者與就業服務中心的互動,十分傳神。就業中心的存在是為了引薦工作,但當工作機會有限時,它會發展出一套機制來區分求職者。對於不適合就業的人,就提供職業訓練和求職技巧。此等建構即代表失業是個人的問題。

  此外,從書中多處對失業者的貶低,代表社會給予「有工作者」極崇高的地位。朋友間甚至陌生人間最常見的問候語就是「你在哪兒高就」,此代表「有工作」就是件了不起的事情。但「有工作」在經濟起飛的社會或許是件易事,而在失業率動輒高達一○%以上的國家,要hold得住一份全職的工作或許就得靠運氣了。

  有工作又如何呢?書中對兼差者晚上連打幾份工作的辛苦有鮮明的描述,但其所得卻是十分微薄。在國內發生過的多起過勞死事件,其中也不乏領取打工薪資者。工作所得真的比得上財富所得嗎?更有甚者,存在於雇主、雇員和兼差者間懸殊的薪資結構從未被檢討過。而工作也儼然成為「個人價值」的代名詞,社會只一味地崇尚「有工作」的人,卻不重視其工作內容或是此對個人的意義。這些都是社會對於「工作」的迷思。

  本書的描述止於作者找到一份全職的工作,但那一群每天從事多份兼差工作,領取微薄薪資的人們,其未來在哪兒?馬克斯對於資本主義社會的描繪,隨著全球化而愈演愈烈,資本家與勞工的所得差距也愈來愈大。近年來,日本社會就大力譴責資本家為了追求較高利潤,紛紛將產業移到工資低廉國家,而忽略其對本國人民的道德職責(moral obligation)。

  本文作者不愧是資深記者,將失業者的心態和遭遇描述得歷歷如繪,且寫的雖然是失業者的故事,卻不會讓人沮喪。而譯者的功力也不惶多讓,翻譯得極具原味,令人想要一口氣看完。我鄭重地推薦本書,並希望讀者在同理失業者處境之際,也能夠深思隱藏在失業背後的結構性因素。

范麗娟 (東華大學民族系副教授)

調查報導的參考範本

  新聞報導可以多深入?民族誌可以多俏皮?調查報導可以多平實?與坊間其他報導文學相比,《資深記者受困底層生活180天》除了在「清潔工」這個特殊議題上表現突出,在資料的呈現方式、寫作手法上,作者的處理也是獨樹一格,整體表現極為出色。

  特色一,是作者與受訪者的接觸方式。外部人要進入受訪者的世界,絕大多數都是透過對受訪者的訪問(無論是一次性訪問或長期追蹤)。但一般來說,受訪者對於身邊日常發生的事情早就習以為常,不容易清楚回答研究者所疑惑的事情;而受訪者往往也不善言談、無法精確表達自己的想法,這在從事底層研究時,又更明顯。

  因此有部分研究者,不只從旁觀察,而是實際進入受訪者的生活。這種方式能讓研究者突破受訪者的表達藩籬,而「親眼看到」甚至「親身參與」受訪者的真實生活;且由於隱匿身分的關係,對受訪者來說,作者與一般人無異,遂不會因為她的特殊身分而刻意營造假象,作者因而最能體會受訪者在生活中所遭遇的問題,尤其是與權力、利益攸關的面向:得以和其他人一起寫履歷、一起造假、一起省錢度日、一起「被當成空氣對待」。

  特色二,是作者呈現研究資料的方式。無論是新聞報導或學術文章,都在資料敘述與論證分析之間遊走:有些多一點事實的介紹、有些多一點邏輯的分析。但是本書卻堅決選擇了一端:百分之一百樸素描寫她看到的每一件事情:沒有格言,沒有英雄,只有平凡的對話、平凡的畫面,淡然呈現她的親身體驗及眾多不堪入目的場景:底層民眾怎麼看待金融風暴?清潔工的生活實態是如何?不加油添醋的寫作手法,既臨摹了清潔工直來直往、毫不扭捏的生活與心思,也反過頭來強化事實的力量,讓人更能客觀接受他所呈現的事實,而不會覺得那是作者個人的偏見。

  本書無論是田野資料的選取與編排,或是寫作手法及布局,都是有志撰寫調查報導的朋友,必須參考的寫作範本。

吳偉立(資深媒體人)

  當巴黎與倫敦正在燃燒,當阿拉伯青年在廣場上抗議,他們針對的不只是政治的無能或獨裁,也是底層青年生活的困境。《資深記者受困底層生活180天》挖掘了一個資本主義國家的底層生活,只是,關於台灣青年貧窮化與底層社會的深度報導在哪呢?

張鐵志(文化與政治評論人)

  法國資深特派員歐貝納,為體驗「工作貧窮」,親自深入底層社會,投入臨時清潔工長達半年。她以烏斯特罕渡輪的清潔工為主,另兼數職,從早到晚不停工作,辛苦異常,但錢卻賺得不多,也難以溫飽,因為這些工作都是臨時性質,必須看老闆臉色,有的工作甚至只做一兩次就沒有下文。透過她自己的親身體驗,這些底層勞工的酸甜苦辣,他們的無奈,他們的同病相憐,他們的憤怒與不滿,甚至於他們生活中快樂的一面,都栩栩如生躍然紙上,讓人看了會有深深的感觸與回味,也對「工作貧窮」有更深一層的體會。所以,這是一本很有意義的書,值得一讀,而我也樂於推薦。

張清富(台北大學社會系教授)


會員評鑑

aboutjeff/台灣桃園縣

這本書是由法國的記者芙蘿倫斯在金融海嘯時期,從巴黎匿名到康城尋求工作的故事。她保留了身分、姓名、證件和一張高中文憑去登記失業,且稱和同居的二十多年男友分手,由於這段時間都由她供養,所以沒有辦法提供工作證明。她打定主意,當她拿到長期合約的那一刻,就是結束這段旅程的時候。

這本書讓我好奇的是法國的底層工作的方式有什麼不同,因為印象中的法國總是浪漫、悠閒的喝著咖啡,但真實的現況是否如此呢?

但從書裡面敘述的過程當中,名為沒有工作經驗且年紀有一把的芙蘿倫斯,尋找一份長期的工作是相當困難的。為了最開始有基本的謀生開銷,必須先接受就業中心的安排培訓,再看是否有機會能先拿到短期的工作合約。

在金融海嘯的那段時期,每個人都對工作和政府充滿了恐慌與抱怨,在恐慌的氣氛當中,企業開始裁員讓就業中心湧入大量的失業人潮,不為別的,只求一份溫飽的工作。而在金融海嘯的法國也沒有想像中的優雅,當人陷入恐慌的時候,不同的人種都只會有相同的人性,就是不安。

而書裡的芙蘿倫斯,是一個積極尋找工作的失業人,不論是工作環境和業主的令人不舒服,為了維繫一份工作只能放棄一些堅持,只想努力的將工作完成拿到微薄的工資。一天只做一兩份工作,而這份清潔工作時間只有一小時,但是通勤開車的來回時間卻要兩小時。好幾次看到書裡面敘述的場景,都會試問自己若這樣的工作條件與工資,是否會如芙蘿倫斯般的態度。

於是看這本書的心情總是會泛起一陣的灰,對於勞工階層的工作和心情總是會有些迫於現實的無奈。最終芙蘿倫斯經歷了六個月的過程,拿到了長期合約,也代表著她可以脫離這個環境回到真正的記者身分。是否因為她的真實身分是記者,所以他並沒有真正悲觀的想法,因為最終還是可以用自己的專業賴以維生,而真正的清潔工還是依舊在原本的工作崗位上。

檢視下,我著想法是有些狹隘。是否清潔工就是不好呢?記者就是好呢? 這是以一般用金錢和社會關來衡量的價值觀。那工作的目的又是什麼?

應該是要以『快樂』來衡量工作的價值,但是快樂又必須在生活基本需求無慮下建構。那生活的基本需求來自哪呢?還是來自於工作上的報酬,若工作上又不快樂呢?又違背了要以快樂來衡量工作的定義。

這一循環好像又是無解的答案!

追根究底之下,只能依照每個人對生活的方式與哲學,選擇對自己最適合的方式,尋找屬於自己心靈上或是物質最大的滿足點,得到最大快樂。




2020年9月20日 星期日

尼采筆下的壞人心態

在圖書館借閱多本簡易入門的哲學書,最易理解是這本《尼采》。
如果人性本善,不會有那麼多大屠殺歷史和新聞,集中營根本不可能存在,為何人會變成惡魔呢?
尼采這樣思考合理,反觀香港,不少惡魔正以「法律的甚至上帝的命令」去欺騙自己繼續埋沒良知做壞事。



 

2020年9月4日 星期五

有光,就有希望

      同文譚蕙芸的《天愈黑,星愈亮──反修例運動的人和事》五月出版,我買的是初版四刷,可見許多人願意聆聽受訪者的聲音,還要廣傳出去並保存下來。香港人不會忘記,世界各地的人看罷都會記住。
       這本書不用評論,只用信任。我信任記者如實報道第一手資料,沒有誇大或修改受訪者的說話。即使早已看過不同的文章,依然要買本放在家裡,讓世世代代的人記得時下香港人的勇氣和努力。
  留意這本書是五月出版的,如果過了七月才印刷,沒有人敢說可以一字不易出書,所以,大家不妨買本細讀和收藏,出版自由得來不易,卻可以突然失去。 我在突破出版的A班系列由二零零三年的疫症蔓延寫到二零一四年的雨傘運動,全部以真實事件為背景,以小說創作紀錄香港的轉變,寫到二零一九年不知怎樣才寫得好。  
  個人出書的宗旨是不令出版社虧本,更加不要別人因我惹麻煩。出書涉及許多人,就算我不怕惹麻煩都不想連累人,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避免自我審查呢?
 突破出版社:
 【內容簡介】 2019年6月,因著一條準備修訂的法例,引起了一場從來沒有人預計、如此波瀾壯闊的反修例運動。 一個週末接一個週末,一百萬人遊行,二百萬人遊行,一百八十萬人流水式集會;至後來一日接一日,不同的晚會,各區的連儂牆,手牽手的人鏈活動,午飯時的「和你lunch」,聚集各個商場高唱反修例歌曲──數以萬計的市民以不同方式向政府吶喊,表達自己的訴求。 政府最終撤回了修訂《逃犯條例》。然而,撤回以外,警方發射了萬計的催淚彈、橡膠子彈、海綿彈,布袋彈以至實彈,對白衣人衝入港鐵車廂襲擊視而不見,有警員走上車廂胡亂揮棍,甚至進攻大學校園;很多示威者被捕、受傷,甚至在示威現場受重傷後離世──很多人恐懼、流淚,晚上睡不著。 這是很多人看報導、看直播知道的。 身為記者,也是大學講師的譚蕙芸,走進了不同的示威的現場,觀察雙方的行動,記下了重要的歷史時刻,但筆下寫得最多的不是衝突的大場面,而是那些鏡頭不會聚焦的小人物──他們或者是陪著兒女出來遊行的父母、為了支持黃店而改變生活習慣的退休夫婦、大腹便便仍然參加遊行的準父母,又或是因社會運動而收入大減卻繼續抗爭的勇武、衝突之後開車送年輕人回家的義載司機,甚至是不懂誰對誰錯卻又無法置年輕人不顧的的士司機。 面對無盡的黑夜,看似暗昧的眾星,越發閃亮。最終讓人無法忽視。 「在這場運動中,我見證了香港人從未展現過的精神面貌,也感應到市民對記者的託付──他們敞開心窗,流露脆弱,好讓我記下了一個時代的悲傷,記錄了一個時代的微光。」──譚蕙芸

2020年2月27日 星期四

苛政猛於虎《槍炮、病毒與鋼鐵》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Guns,Germs,and Steel-The Fates of Human Societies)在1997年初版,2003年再版時,世界已有很大的改變,不過,相對於人類歷史來說,改變並未大到要改寫這本書的理論,可見經得起時間考驗,儘管我對部分理論並不認同。



作者對病毒和細菌的考證至今通用,2003年出現的新冠狀病毒死亡率高,很快完全消失。病毒為了生存,會減低死亡率來提高散播機率,如現在引致武漢肺炎的新冠狀病毒。

細菌和病毒可怕,但不及惡毒的人恐怖,黑心掌權者更會利用病菌達到政治目的。所以,人要安居樂業,只有改善政制一途。世上的政治改革都不會從天掉下來的,平民要以智慧、勇氣和仁義改革政府體系和制度。





書籍資料:

歷史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世界這麼不平等?

為什麼現代社會中的財富和權力分配,是以今日此種面貌呈現?

為何越過大洋殺戮、征服和滅絕的,不是美洲、非洲的土著,而是歐洲人和亞洲人?歷史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導致現代世界的不平等?
透過生物地理學、演化生物學、語言學、文化人類學等科學的視野,賈德.戴蒙帶領讀者橫跨一萬三千年,探索不同族群的發展軌跡。本書挑戰了傳統史觀,出版至今傳誦不墜、激起無數討論,本身即是人類文明的重大進展。閱讀本書,不但能明白現代世界的生成,亦將使未來世界的樣貌更為明晰。

作者簡介
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地理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獲獎無數,包括美國國家科學獎、泰勒環境貢獻獎、日本國際環境和諧獎、麥克阿瑟基金會研究獎助,以及洛克斐勒大學頒贈的路易士.湯瑪斯獎等。
戴蒙是全球唯一兩度榮獲英國皇家學會科學圖書獎殊榮的作家,被譽為「我們這個時代的達爾文」。
《槍炮、病菌與鋼鐵》是其成名之作,探討人類社會不平等的起源與地理成因,與《大崩壞》、《昨日世界》合稱「人類大歷史三部曲」。

2020年1月3日 星期五

剪貼和重組報道《盧麒之死》

  上世紀六十年代,香港人為天星小輪加價五仙開展的一連串騷亂,港英政府事後成立調查委員會傳召證人作供,即使證人或只說有利自己的話,或沒說所知的全部事實,起碼全部記錄在案,讓後世看見《九龍騷動調查委員會報告書》和《九龍及荃灣暴動報告書》。
  由去年六月至今,香港人來來去去都是爭取五大訴求,包括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特區政府明顯理虧,裝模作樣想以獨立檢討委員會取代,如果香港人接受那種垃圾,抗爭者一直的堅持和犧牲就是笑話。當然,我不相信有腦的香港人會接受掌權者丟下來的垃圾。
  從黃碧雲著作《盧麒之死》預見若干年後會有《周同學之死》、《陳同學之死》以至不同名字為首的書籍,如果無人寫就等我寫,人人可以記錄歷史,人人都逃不過現世、死後和歷史審判。

《盧麒之死》
目錄
壹:一九六六年四月五日,密雲,清涼
貳:十九歲混血青年盧景石,見到呂鳳愛:群眾之中的快樂,很快變質。
叁:「盧麒在無處可投靠之際」「誰令盧麒吊死?」

肆:遊戲於開槍終止:[如果]……那天日蝕。「在這自由民主的[殖民第]香港」
伍:我們從歷史學會甚麼:「蘇守忠之將來」「『燒肉和尚』」。
陸:他沒有我畫的那麼文靜。但我畫的時候,想起你的髮。

天地圖書網站圖文:


內容簡介:

一九六七年三月二十三日,盧麒屍體被發現在佐敦谷牛頭角徙置區細小單位的上格床懸吊,雙腳着地,膝微屈呈下跪狀。
一九六六年四月五日,盧麒穿着一件紅色風衣,淺色短褲,白襪黑鞋,出現在中環天星碼頭,支持絕食青年反對天星小輪頭等座位加價五仙。當晚他成為遊行示威的領袖,引發其後兩夜的騷動。警方發催淚彈、木彈及開手槍及輕機槍驅散群眾,一示威者被槍擊死亡,三名示威者中槍受傷,一千四百六十五人被捕。
盧麒之死經死因裁判法庭三天聆訊,陪審團裁定死於自殺。盧麒吊死之單位,為一名之前並不認識的「友人」所提供。死時或死前因為咬着下唇,嘴唇深豔。腳背有血。熱情爆發之後的失望、恐懼、出賣、疑惑、遠離、孤獨:如果盧麒並非自殺。那豔情年代。我們都害怕第四可能:「原因不明。」「存疑記錄。」我們沒有從歷史明白甚麼,除了情感。
盧麒於一九四七年五月一日,生於香港。很懸疑:那天勞動節。一九六六年四月四日,下大雨。有一天日蝕。有一天地震。一天微涼;盧麒見到的一個女子,「親愛的」,她穿上灰色毛衣。
我的非虛構小說:字義衝突,互相出賣:只能如此。

作者簡介:

黃碧雲,1961年生。香港作家,生於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系畢業,亦為香港大學社會學系犯罪學碩士。生活經驗豐富,曾任香港英文虎報記者、議員助理、開過服飾店等。屢獲港台兩地各大文學獎,文字風格強烈,極力描寫人性陰暗面,令讀者觸目驚心。著作有《烈女圖》、《後殖民誌》、《沉默。暗啞。微小。》、《末日酒店》(中英文對)、《烈佬傳》和《微喜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