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3日 星期五

剪貼和重組報道《盧麒之死》

  上世紀六十年代,香港人為天星小輪加價五仙開展的一連串騷亂,港英政府事後成立調查委員會傳召證人作供,即使證人或只說有利自己的話,或沒說所知的全部事實,起碼全部記錄在案,讓後世看見《九龍騷動調查委員會報告書》和《九龍及荃灣暴動報告書》。
  由去年六月至今,香港人來來去去都是爭取五大訴求,包括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特區政府明顯理虧,裝模作樣想以獨立檢討委員會取代,如果香港人接受那種垃圾,抗爭者一直的堅持和犧牲就是笑話。當然,我不相信有腦的香港人會接受掌權者丟下來的垃圾。
  從黃碧雲著作《盧麒之死》預見若干年後會有《周同學之死》、《陳同學之死》以至不同名字為首的書籍,如果無人寫就等我寫,人人可以記錄歷史,人人都逃不過現世、死後和歷史審判。

《盧麒之死》
目錄
壹:一九六六年四月五日,密雲,清涼
貳:十九歲混血青年盧景石,見到呂鳳愛:群眾之中的快樂,很快變質。
叁:「盧麒在無處可投靠之際」「誰令盧麒吊死?」

肆:遊戲於開槍終止:[如果]……那天日蝕。「在這自由民主的[殖民第]香港」
伍:我們從歷史學會甚麼:「蘇守忠之將來」「『燒肉和尚』」。
陸:他沒有我畫的那麼文靜。但我畫的時候,想起你的髮。

天地圖書網站圖文:


內容簡介:

一九六七年三月二十三日,盧麒屍體被發現在佐敦谷牛頭角徙置區細小單位的上格床懸吊,雙腳着地,膝微屈呈下跪狀。
一九六六年四月五日,盧麒穿着一件紅色風衣,淺色短褲,白襪黑鞋,出現在中環天星碼頭,支持絕食青年反對天星小輪頭等座位加價五仙。當晚他成為遊行示威的領袖,引發其後兩夜的騷動。警方發催淚彈、木彈及開手槍及輕機槍驅散群眾,一示威者被槍擊死亡,三名示威者中槍受傷,一千四百六十五人被捕。
盧麒之死經死因裁判法庭三天聆訊,陪審團裁定死於自殺。盧麒吊死之單位,為一名之前並不認識的「友人」所提供。死時或死前因為咬着下唇,嘴唇深豔。腳背有血。熱情爆發之後的失望、恐懼、出賣、疑惑、遠離、孤獨:如果盧麒並非自殺。那豔情年代。我們都害怕第四可能:「原因不明。」「存疑記錄。」我們沒有從歷史明白甚麼,除了情感。
盧麒於一九四七年五月一日,生於香港。很懸疑:那天勞動節。一九六六年四月四日,下大雨。有一天日蝕。有一天地震。一天微涼;盧麒見到的一個女子,「親愛的」,她穿上灰色毛衣。
我的非虛構小說:字義衝突,互相出賣:只能如此。

作者簡介:

黃碧雲,1961年生。香港作家,生於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新聞系畢業,亦為香港大學社會學系犯罪學碩士。生活經驗豐富,曾任香港英文虎報記者、議員助理、開過服飾店等。屢獲港台兩地各大文學獎,文字風格強烈,極力描寫人性陰暗面,令讀者觸目驚心。著作有《烈女圖》、《後殖民誌》、《沉默。暗啞。微小。》、《末日酒店》(中英文對)、《烈佬傳》和《微喜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