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20日 星期日

尼采筆下的壞人心態

在圖書館借閱多本簡易入門的哲學書,最易理解是這本《尼采》。
如果人性本善,不會有那麼多大屠殺歷史和新聞,集中營根本不可能存在,為何人會變成惡魔呢?
尼采這樣思考合理,反觀香港,不少惡魔正以「法律的甚至上帝的命令」去欺騙自己繼續埋沒良知做壞事。



 

2020年9月4日 星期五

有光,就有希望

      同文譚蕙芸的《天愈黑,星愈亮──反修例運動的人和事》五月出版,我買的是初版四刷,可見許多人願意聆聽受訪者的聲音,還要廣傳出去並保存下來。香港人不會忘記,世界各地的人看罷都會記住。
       這本書不用評論,只用信任。我信任記者如實報道第一手資料,沒有誇大或修改受訪者的說話。即使早已看過不同的文章,依然要買本放在家裡,讓世世代代的人記得時下香港人的勇氣和努力。
  留意這本書是五月出版的,如果過了七月才印刷,沒有人敢說可以一字不易出書,所以,大家不妨買本細讀和收藏,出版自由得來不易,卻可以突然失去。 我在突破出版的A班系列由二零零三年的疫症蔓延寫到二零一四年的雨傘運動,全部以真實事件為背景,以小說創作紀錄香港的轉變,寫到二零一九年不知怎樣才寫得好。  
  個人出書的宗旨是不令出版社虧本,更加不要別人因我惹麻煩。出書涉及許多人,就算我不怕惹麻煩都不想連累人,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避免自我審查呢?
 突破出版社:
 【內容簡介】 2019年6月,因著一條準備修訂的法例,引起了一場從來沒有人預計、如此波瀾壯闊的反修例運動。 一個週末接一個週末,一百萬人遊行,二百萬人遊行,一百八十萬人流水式集會;至後來一日接一日,不同的晚會,各區的連儂牆,手牽手的人鏈活動,午飯時的「和你lunch」,聚集各個商場高唱反修例歌曲──數以萬計的市民以不同方式向政府吶喊,表達自己的訴求。 政府最終撤回了修訂《逃犯條例》。然而,撤回以外,警方發射了萬計的催淚彈、橡膠子彈、海綿彈,布袋彈以至實彈,對白衣人衝入港鐵車廂襲擊視而不見,有警員走上車廂胡亂揮棍,甚至進攻大學校園;很多示威者被捕、受傷,甚至在示威現場受重傷後離世──很多人恐懼、流淚,晚上睡不著。 這是很多人看報導、看直播知道的。 身為記者,也是大學講師的譚蕙芸,走進了不同的示威的現場,觀察雙方的行動,記下了重要的歷史時刻,但筆下寫得最多的不是衝突的大場面,而是那些鏡頭不會聚焦的小人物──他們或者是陪著兒女出來遊行的父母、為了支持黃店而改變生活習慣的退休夫婦、大腹便便仍然參加遊行的準父母,又或是因社會運動而收入大減卻繼續抗爭的勇武、衝突之後開車送年輕人回家的義載司機,甚至是不懂誰對誰錯卻又無法置年輕人不顧的的士司機。 面對無盡的黑夜,看似暗昧的眾星,越發閃亮。最終讓人無法忽視。 「在這場運動中,我見證了香港人從未展現過的精神面貌,也感應到市民對記者的託付──他們敞開心窗,流露脆弱,好讓我記下了一個時代的悲傷,記錄了一個時代的微光。」──譚蕙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