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9日 星期六

舒國治《台北游藝》

  看舒國治《台北游藝》才知台灣在七十年代同樣流行喇叭褲,寫法跟香港一樣。不同的是,香港人穿喇叭褲配鬆糕鞋,同一種鞋,台灣稱麵包鞋、矮子樂和恨天高。
  時裝潮流循環不息,連六十年代的迷你裙都往來復返幾轉,但喇叭褲沒有再度流行,近年的褲有直腳和窄腳,闊褲管的頂多是boot-cut,再沒有滿街「喇叭」奇景。
  一條喇叭褲的布料足以縫製幾條短褲,洗短褲更慳水,短褲遠比喇叭褲環保,但在華人社會穿短褲要接受四方八面的奇異目光。
  原本喜歡穿短褲,尤其在雨天和運動最方便。然而,為免惹來無謂批判,漸漸改穿七分褲、九分褲和長褲。
  不少外國瑜伽導師習慣穿短褲,來香港後,慢慢會捨棄短褲。我覺得穿短褲運動正常不過,一把年紀穿短褲亦無不妥,可是,當大部分人視正常為不正常時,你要活得舒適自在,最好跟大隊,特立獨行就要任人評頭品足。
  你試試穿喇叭褲或短褲四處去,自然明白何謂奇異目光。


  我喜歡看舒國治的散文,他總像朋友似的跟讀者聊天。有些事情是看過他寫才知道的,但他不會擺出「高級知識分子」姿勢,反而像鄰家市井大叔似的跟你閒話家常,輕描淡寫,舉重若輕,我是見一本他的書就看一本的,跟文棍的尖酸刻薄判若雲泥。

博客來網上書店簡介

舒國治

  散文家。一九五二年生於台北,原籍浙江。先習電影,後心思移注文學。七十年代末以短篇小說〈村人遇難記〉獲時報文學獎而深受文壇矚目。一九八二年寫完《讀金庸偶得》,有頗長時日擱筆。一九八三至一九九,七年浪跡美國。返台後所寫,多及旅行,所寫之一九九七第一屆華航旅行文學獎首獎作品〈香港獨遊〉與一九九八第一屆長榮旅行文學獎首獎作品〈遙遠的公路〉,可見一斑。被譽為台灣旅行寫作的重要奠基者。其所著《水城臺北》又被譽為寫「台北舊昔」最出色者。著有《門外漢的京都》、《流浪集》、《理想的下午》、《台北小吃札記》、《宜蘭一瞥》等書。

《台北游藝》


  七十年代是何樣的年代?七十年代的文藝人都在做些什麼?
  武俠小說和台灣年輕人的成長究竟有何深沉的關係,
  而台北的諸般美學又有多少是肇始於六、七十年代?
  舒國治是怎麼寫作的?
  還有,台北的好,究竟好在哪裏?答案全在這本書裏!舒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