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23日 星期三

淪陷時期香港文學


最近有不少人問香港人如何捱過三年零八個月?

在我的成長階段,香港人一直想追上紐約、倫敦、巴黎和東京等國際大都會,憧憬美好的將來,深信香港可以站在國際舞台光芒四射。

不知由哪時開始,香港人失去憧憬,只求守護現有的,但大家珍惜的一切仍逐漸消失,然後,愈來愈多人問:「淪陷時期的香港人是如何過日子?」

首先,不少香港人在淪陷前離開,加上大量人不正常死亡,香港人口大幅減少。留下來的人大多陷入人生最黑暗階段,但仍要好好生活,起碼要努力活下去,在日軍統治下,文人依然在報刊寫稿。

盧瑋鑾、鄭樹森主編的《淪陷時期香港文學作品選:葉靈鳳、戴望舒合集》為歷史保留第一手資料,全書逾六百頁,兩位作家的文章都好看,細讀後,自當明白亂世生存不易,有幸安身立命的話,就算無法幫助他人都不要胡亂攻擊人。

香港有許多選集,從不同年代的香港文學選集可見城市變遷,最悲情的就是《淪陷時期香港文學作品選:葉靈鳳、戴望舒合集》。

葉靈鳳在淪陷時期的小說創作很感人,尤其是「一對可憐的夫婦:都市的憂鬱之二」,刊於1944年12月《華僑日報》。小說寫女人為免丈夫和孩子餓死,接受頭房阿嬸獻議賣淫,買柴和米回家後,男人開心煮食。她忍不住問丈夫為何不問錢的來歷,男人說頭房阿嬸說了。女人異常傷痛,問丈夫可恨她。男人說問人借到錢是運氣。

小說的人置身悲慘世界,女人為家人賣淫,當然不會如實說出來,知情的頭房阿嬸為女人說了善意謊言,這種非常時期的謊言不得不說,最好隱瞞男人一輩子。

從葉靈鳳和戴望舒的作品所見,兩人都有掙日治時期稿費,不過,他們都是善良的人。

劉以鬯編 《香港短篇小說百年精華》 選入葉靈鳳「釵頭鳳」,如小說名所示寫陸游和唐琬的故事,也許創作手法較優異,但我覺得他寫都市的憂鬱更感人。然而,沒有人想再見那樣的都市憂鬱。

書店簡介:

本書以葉靈鳳、戴望舒兩位重要作家為綱,以二人於香港淪陷時期之著作及翻譯情況,折射那一段非常時期的香港文藝面貌,並藉日記、書信、檢舉附敵建議書、作家自白與後來專家分析等參考資料,呈現文藝與政治間之複雜糾結。

 

從小說看香港百載變遷

劉以鬯編《香港短篇小說百年精華》選取1901年至2000年的小說,同時記錄香港百載變遷,試想2001年至2100年的小說選如何選取,今日就要活好自己本份,力所能及的話,不妨扶人一把。
人生不過是時間的陪葬品,不必爭名奪利。
中三時,在學校圖書館借閱劉以鬯《酒徒》,覺得很好看。當年不懂鬯的讀音,覺得似皂字,教妹妹讀“拔”,懶得查字典就是這樣。
小說看得多就想自己創作,完成小說「與天使同住」後,投稿到劉先生主篇的《香港文學》去。第一次投稿就接到他的電話,記得他說,寫得好好,繼續寫啦,有稿就再寄嚟,係咁啦。
嗯,當年是郵寄投稿的。
劉先生的讚賞並非客套話,他編選《香港短篇小說百年精華》收入我的首篇投稿。
即使預知被「文化人」嘲諷、排擠和誹謗,我依然會從事文學創作,並非文學兩字特別高尚,而是我從一開始就在文學雜誌寫稿,如果我的創作不是文學作品,豈不是侮辱編輯的眼光?
劉先生選輯香港小說百年精華,為香港文學和歷史留下重要紀錄,感謝他主編《香港文學》期間選用我所有投稿。





書介

這一個世紀,香港跟世界上所有地區一樣,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香港的短篇小說也經歷了從萌芽到成長的各個階段。和香港歷史一樣,香港短篇小說的成長也是很不容易,很可貴的。一百年過去了,今天,我們從百年香港短篇小說來回顧香港歷史的種種側影,別有滋味,也別有意義。

劉以鬯先生在香港從事文學創作超過五十年,寫小說,主編文藝副刊,辦文學雜誌,對香港文學創作做出不少貢獻,由他來精選《香港短篇小說百年精華》,再合適不過。


本書特色:

一、本書為嚴肅文學合集,雖亦面向大眾讀者,但整體上具有較高的學術性;
二、本書所有小說為名家精選出來,每篇均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或文學史價值;
三、本書所有小說的選取年限是1901年至2000年,按時間順序排列,展現出整個二十世紀香港的發展歷程和種種生態,具有濃厚的時代感和時代變遷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