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30日 星期五

無知/安妮的日記

  網上搜尋無知兩字,即被台灣中學生穿納粹軍服的資訊洗版。我在23日的fb貼文留言已低調轉貼這新聞,校長引咎辭職。這班台灣學生無知,不過,要是問香港中學生對納粹德軍的認識,相信無知的一樣多。
  最近有調查指三大無知國家/地區是印度、中國和台灣,印度和中國是全球人口最多的國家,文盲極多,沒機會上學而無知是正常的。然而,台灣教育普及,大學畢業生多不勝數,排第三位實在說不過去。
  要是教育令學生不愛讀書不讀歷史,自會出現層出不窮的蠢事和鬧劇。慘痛歷史不能用來開玩笑或再創作是常識,但不見得人人有常識。曾有時裝品牌出售類似納粹集中營的條紋服飾,以及大衛星圖案汗衫,惹來指摘,店方連忙道歉,將所有衣物下架。那麼多人把關的商業機構可以無知至此,不知道集中營的任何物件和圖案都不應重現人間,可見無知無處不在。

  經常提及校園閱讀推廣和好書定義,希望新生代懂得閱讀和思考。歐美中學書單常見《安妮的日記》,學生看罷自然知道納粹惡行。喜愛文學、歷史和哲學的讀書人不見得事事順利,惟起碼不會無知。(明報專欄)
適合中學生看的《安妮的日記》(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 ),作者在理應讀初中的年齡死於納粹集中營。我在書評集《遊戲時讀書》推介《安妮的日記》,安妮跟家人在痛苦絕望的密室躲避納粹德軍追捕,難得的是,她寫的日記總是樂觀,對未充滿憧憬。
  同樣適合中學生看的《穿條紋睡衣的男孩》(the Boy in the Striped Pajamas),已多次介紹,圖為日本版。

  近代有幾位著名作家都是納粹集中營的倖存者,他們的書並不適合中學生看,太深太痛太悲,有些倖存者出書後名利雙收,卻無法躲避心理陰影自殺,他們為死的並非自己而是同營的朋友而自責。

  當然,有些倖存者得享天年,例如Elis Wiesel,然而,我沒有看過他的作品,無意細讀太真實太痛苦的著作。

2016年12月22日 星期四

《點滴是愛──加爾各答的體驗》

  有朋友問同樣慘劇,為何我關心歐洲而不理中東呢?
  認知有限,只能對曾踏足的城市有感情。知道中東戰況當然不開心,但我連戰火屠城的地名都記不住,實在無法關懷所有人。
  
如果沒有德蘭修女,相信我連加爾各答都未聽過,更加不會去。因為德蘭修女,每日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義工來到加爾各答,傳教士凌君慧應是逗留最長時間的香港人,將親身經歷寫成《點滴是愛──加爾各答的體驗》,感人至深。
  因為愛,我們才樂意服務異地的垂死、殘障、失智和貧病者,義工做的都是粗活,例如洗衫(無洗衣機)、派飯、斟水和洗碗等。我做一星期已覺吃力,凌君慧一做五年,除了愛,實在想不出其他原因,她實踐了德蘭修女說的「以大愛做小事」。
  不少人「講就天下無敵,做就有心無力」,能夠服務最卑微的人五年,箇中領悟已非筆墨所能形容,書中字字句句點點滴滴都是動人情懷,沒寫的動人故事只有更多。
  這是值得細讀的書,12月18日在facebook已分享一篇鄭秀文做義工的,作者寫明「賣書收益將會撥捐香港天主教教友傳信會,用作支持天主教教友傳教士在海外服務的經費」。(明報專欄)

2016年12月15日 星期四

《迪士尼不是樂園》

  最近清理書櫃,發現舊報報道朱鎔基總理表明上海已預留土地興建迪士尼。那時候,我做進一步出版的《迪士尼不是樂園》編輯,除多次校對書稿幾乎識背外,看見相關新聞都會剪存。
  
《迪士尼不是樂園》早已售罄,這本書詳述特區政府如何將公帑送給美國公司,即使出書無法制止當權者愚昧濫權,這樣的書籍仍然值得出版。希望大家支持出版業,國際城市應有蓬勃的出版市場。
  特區政府和美國公司簽的可能是人類史上最不平等的商業合約,虧蝕的是香港人,永遠掙錢的是美國公司。就算沒有人去主題公園玩,母公司都穩袋顧問費和各種巧立名目的收費,血本無歸的是香港市民。繼續花錢擴建等於繼續搵香港人笨,政府理應止蝕,無謂浪費香港人的血汗錢。
  首任特首做多錯多,夾硬要興建美國主題公園更是大錯特錯。不過,他起碼做過一件有利港人的事,就是邀請盛志文做海洋公園非受薪主席。盛志文不收分文的把海洋公園搞得有聲有色有錢賺,卻莫名其妙被「炒」,義務工作都要執包袱走,由某粉取代。可見主題公園「油水」甚多,跟入場人次關係不大。

2016年12月9日 星期五

日本獨有

  八月去大阪前,曾在專欄提及日圓不可能那麼高,一萬日圓兌七百八十多港元,真係有冇搞錯,現在兌六百八十左右,幾個月跌幅不小。
  福島地震引致的核污染日益嚴重,但日本政府還在宣傳核電安全,跟國民說日本食物安全,甚至建議福島居民返回原地居住和耕種。政客謊話離譜到不用國民相信,只要國民服從,最終是愈少日圓的人愈坎坷。
  福島核電廠的核染污水不斷流入太平洋,早已改變海洋生態,不單日本食物不安全,全世界的食物也逐漸波及變得不安全,日本政府以累街坊的手法處理災禍。

  小思在《一瓦之緣》由日本獨有的切腹寫起,日本人將跌出來的腸擲向人,中國人在盤腸大戰會將跌出來的腸塞回去,這種文化差異,可讓大家反思日本政府為何任由核污染水流入大海。

  多次提及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和村上春樹反戰反核,大江更自言反核是他最後的責任。不過,他們是異數,站在雞蛋一方對抗高牆的日本人並不多。
  各國政府限制不同的日本食物入口是對的,不過,我照樣會去日本,在當地食日本食物,反正全世界都有污染,污染倒非日本獨有,隨心意而行就是。(明報專欄)
  上圖為大江健三郎散文,由廣島原爆到福島核災,大江健三郎都盡力呼籲國民對政府的錯誤政策說不,一直被日本右翼滋擾,但他從未退縮。
  下圖為《一瓦之緣》的插圖,小思細談黑澤明最後的反核電影。

2016年12月8日 星期四

《一瓦之緣》

  小思(盧瑋鑾教授)的《一瓦之緣》讀到我額角滴汗,我竟然忽略日本流行文化對新一代的愛護和影響。
  
小思指出「日本人習慣利用電視電影來作國民教育」,以電影《字裡人間》為例,我只看到日本人尊重文字,將沉悶題材拍得生趣盎然。看小思比較電影和原著《編舟記》,才知原著是老資格的荒木發現最後校對的錯誤,電影由兩個臨時幫忙校對的工讀生發現,電影肯定青年力量。
  《一瓦之緣》的文章發表年期橫跨四十年,反映作者數十載如一日的觀察入微,有理有據的展示「自明治維新以後,日本已擅長利用文學、傳媒,特別利用電影電視來教育國民,卻非硬銷如天天唱國歌」。
  小思以別眼看世情,寫出許多經常去日本的人看不見的現象。她寫的典故和術語都有詳盡解釋,想知道別眼和一瓦之緣的意思,最好自己看一遍。我最喜歡這本書的木雕彌勒菩薩半跏像插圖,下次去京都一定去廣隆寺看看。
  剛獲美國洛杉機影評人協會本年度最佳動畫的《你的名字。》同樣描寫中學生立大功,給日本年輕人信心和肯定,可見小思寫的理論至今通用,好文章永不過時。(明報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