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7日 星期六

琳琳與《追逐尋想的哈比》

  看《豐子愷談名畫》好一會就看手機,看見風景照很熟悉,但我沒有去過那兒。放下手機再看書,才知照片跟書中的畫近似,真是巧合


《豐子愷談名畫》談論的名畫

  
隨手滑手機所見
  臨臨被父母虐待致死一案令人難過,我為她寫個短篇小說《小哥哥》刊在《城市文藝》,改稱琳琳,寫她是死於冷血父母和冷漠城市人手中。原本想直接放在兒童文學小說《追逐夢想的哈比》,希望兒童留意同輩或更幼小的朋友可有遭家人虐待,最終覺得太殘忍,改寫為《哥哥的愛》,希望人間有愛,世上沒有另一個琳琳。
《小哥哥》插圖的被虐女孩

《哥哥的愛》由哈比的角度描寫,插圖輕鬆得多。


  初看林林被父母虐待的新聞以為再討論臨臨一案,細讀才知是新案,不覺有點憤怒,還想到臨臨和林林的名字是純粹巧合嗎?林林的哥哥可有虐打她呢?就算不犯法,可有人跟進這樣殘忍的兒童以免他們變成兇殘的成人呢?

  不少城市人習慣推卸責任,看見小孩被虐仍假裝不知道,有事發生時,第一時間想脫身。自己沉醉在「小確幸」就是,別人虐兒是別人的事……

2018年6月2日 星期六

真理和求證《瑜伽之光》

  錢鍾書「形象」嚴肅刻薄,他的妻子楊絳這樣為他開脫:「鍾書也愛玩,不是遊山玩水,而是文字遊戲。滿嘴胡說打趣,還隨口胡謅歪詩。」
  啊,原來錢鍾書愛玩,所謂刻薄不過是文字遊戲。面對攻擊,楊絳寫:「我們年輕不諳世故,但是最諳世故、最會做人的同樣也遭非議。鍾書和我就以此自解。」
  做人圓滑世故並無不妥,但不會做人也非缺點,並非人人要做八面玲瓏的「公關高手」。
  謠言最易傷人,不必指名道姓和真憑實據,只要鬼鬼祟祟撒播謊言,即可害人於無形。不理會謊言是「默認」,駁斥就是「掩飾」。謊言傳來傳去,顛倒是非黑白,花生友不會求證,甚至多踩幾腳。小說大可假作真時真亦假,現實就要明辨真偽,別以偏見代替事實。
  
  最近看瑜伽經典《瑜伽之光》,作者B.K.S.Iyengar寫真理時引用聖雄甘地名言:「真理是上帝,上帝是真理。」並認為「說謊的人比一條毒蛇還要毒。」
  就算你覺得分辨真假太困難,起碼不要將毒蛇的謠言和謊話散播開去。

2018年5月4日 星期五

不傷害原則《藍貓寫作班》

  先前講座有學生看過我的新作《藍貓寫作班》,問了一條很有意思的問題,她問我在書中強調不傷害原則,為什麼不直接說愛,只停留在不傷害呢?

  當時答許多惡行借愛之名而行(其實想講埋多少惡行借自由之名而行,但時間有限沒說),例如父母要子女陪死,殺死子女的父母認為自己極愛孩子,沒想過那是傷害。
  愛是複雜的,假裝愛而傷害的實例太多,愛的相反並非恨,愛的相反是不愛。如果人人不傷害自己和別人,這個世界已經很美好。我們先要學識不傷害,然後再去愛。

  時間關係,我沒談及德蘭修女說的「心懷大愛做小事」、「愛,直至成傷」以至在《F.1A》引用的弔詭戒律。

現實有無數貪婪自私害人為樂的人渣,活在惡劣環境堅持不傷害是困難的,正因如此,善良的人更要努力讀書,才有條件選擇不還手。
  做好人的原則講了幾千年,看似老土,事實是好人有型得多,品格低劣的人會由內心醜惡出來。
  古今中外的醫學生都學過不傷害原則,但並非人人遵守。

2018年2月24日 星期六

好運如何來

  家裡有許多「狗」書,尤其是史諾比的。最近重看《好運如何來?》(Waking Up Just In Time),作者是美國精神病學家Abraham J. Twerski(1930~),上網搜尋他的名字,自然看見他的生平和學說,這本書是他以花生漫畫去談城市人的心理問題。



如圖所見,台灣的書可以將推介人的名字印得比作者的大得多,而我從來不看那個推介人的書。

  作者在書中講解應付困難的十二種方法,跟網上寫的一樣,可見時代進步總有美好一面,只要好學,就算窮到無錢食飯都可以不斷學習。



  我因為喜歡花生漫畫才買這本書,細讀理論覺得很有意思。作者指出查理布朗和露西同樣自卑,後者以虛有的優越感掩飾而已。露西比查理布朗更難改變,因為她自覺完美。不過,作者相信只要願意反省,無論五歲還是五十五歲都能夠改善,世上沒有老到無法改變的事。



台灣譯者用傳統中文排法,即是由右至左直排,現在很少見。

  求神拜佛不如反躬自省,自我改善才有運行。比方說,南北戰爭是美國內戰,美國人打美國人,有人問當時的總統林肯上帝會站在哪一方,林肯大意說不管上帝站在哪一方,他都願意站在上帝的一方。(My concern is not whether God is on our side; my greatest concern is to be on God's side, for God is always right.)

2018年1月5日 星期五

記者天職《一人一故事──新聞人的心聲細語》

  在報館編副刊時,有天臨時頂替港聞版編輯。交大版時,編輯主任指住一條標題笑問:「邊個教你咁?」我額角滴汗答:「我起過條題啦。」
  編主這才想起我沒讀大學,隨即指出港聞起題要點。做編輯前去圖書館借閱多本相關書籍,事實是工具書教我起題的,當年只有英文書,要是有《一人一故事──新聞人的心聲細語》,相信我看罷會做記者。
  我很喜歡這本書,無論是否讀新聞系,希望每個大學生以至中學生都讀一遍,也望關心新聞自由的香港人細讀這本書。
  相對於內地有強權無道理,香港仍有新聞自由。我們不但要為香港人堅持下去,更要為無法發聲的內地人堅守新聞自由。
  寫過多遍,新聞從業員要求高、工時長兼薪金低,仍然願意入行的人內心應該有團火,可能為了改變世界,可能為了維護弱小。記者天職是追尋和報道事實,不能任由平民冤屈至死,如同文區家麟在書中寫「記者真的肩負重要使命」。



商務網店簡介:

本書由一百多位新聞工作者執筆,各自寫一個小故事。圍繞採訪過程中發生、發現的人間故事,敘述各自的體會。從每個故事中發掘人性之美、生活的意義及社會歷史變遷。每個故事有打動人的力量及鼓吹正面人生觀與價值觀。

作者心聲細語選錄:

新聞工作,有時便是穿梭於時空交錯之間,見證人生。 ——趙應春

我說不用多謝,我只是一名記者。 ——徐忠明

拉車伯伯竟然清清嗓子,大叫︰「讓開,我車上有一位香港記者,趕著回去傳新聞,您們都讓開!」——謝彩雲

不應因位卑而退縮,不應因不懂而放棄。 ——劉永碧

我不想一個故事,成為感動千萬人的報道,卻傷害了任何一個人。 ——譚蕙芸

在這已經成為歷史定格的一剎那,究竟是救人重要抑或採訪重要? ——王伯遙

我再不敢輕言許諾,尤其當人家拿一條命想換你一個仗義執言的回報時。 ——屈穎妍

這一刻,我確實無法在她面前提起相機。 ——楊德銘

如果連尊重事實這一點都喪失了,新聞還有甚麼價值? ——李玉蓮

我們未必次次都贏,但不爭取,就只得乖乖認命做喉舌。 ——梁鳳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