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

真假輕重《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

  十年文革浩劫在一九七六年結束,人證物證俱在,但我仍見不少人指黑為白。那些人只要看幾十本關於文革的書籍,自然知道謬論拙劣可笑,悲哀的是,竟然有人相信。
  網絡世界真假難分,據說特朗普勝出跟鋪天蓋地的網絡假文章有關。不過,以票數計,始終是希拉里票多,特朗普憑選擇人票勝出。有些投票人並非想他贏,只想希拉里輸。奧巴馬當選總統即獲諾貝爾和平獎,不少人相信嗜戰的是希拉里,關心中東和巴勒斯坦的人都不願再有嗜戰總統。
  每次見fb朋友分享荒誕文章,都想到有錢真好,可以收買大群五毛。如果我的身家多過特朗普,要比他出名易如反掌。
  《鋅皮娃娃兵》的蘇聯少年從戰場回國後,有些人將入侵阿富汗的殘酷戰爭說成正義之戰,他們要謊言才活得下去,不收分毫的變五毛,有個受訪者說再過三十年,才敢將事實說給子孫知道。在謊言滿天飛的地方,承擔惡果的是青少年。躺在鋅皮棺材從阿富汗運回蘇聯的遺體中,有些是未試過剃鬚的娃娃兵。
  相信謊話容易,求證也不困難。希望大家別誤入五毛大家庭,誤信和轉發謊話最傷害下一代。(明報專欄)

  俄羅斯的十月革命對世界影響深遠,曾有半個地球日漸染紅。不少文學作品以蘇聯入侵為背景,如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
  小說描寫捷克知識份子赤化以後如何選擇,布拉格之春是重要的時代背景。捷克民眾在1968年1月5日起參與民主運動,直到8月20日蘇聯入侵捷克才告終。四個主要角色像四種樂器各自發聲,然後像四重奏一樣合奏出時代旋律。他們有不同的政治取向和選擇,然而,無論怎樣面對自己,最終如書中所寫一樣,只能活在謊言之中。
  這樣的經典無謂簡介,有興趣的朋友不妨一讀,半個世紀過去,今日的香港跟當年的布拉格自是不同,但人性變化不大,愛國與逃離祖國,兩個選擇都不見得真實,最真實的也許是媚俗的人更媚俗。
  「要活在真實中,不欺騙自己也不欺騙别人,除非與世隔絕。一旦有旁人見證我們的行為。不管我們樂意不樂意,都得適應旁觀我們的目光,我們所做的一切便無一是真了。有公眾在場,考慮公眾,就是活在謊言中。」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
  真和假是相對的,即使我們無法實踐真正想法,最低限度不要刻意說謊,或為利益散播謠言假話,或因懶於求證而誤信假新聞,任由謊言掩蓋真相。

2016年11月25日 星期五

誠信‧信任‧《追風箏的孩子》

  嬰兒信任所有人,不會懷疑奶粉有毒,不曾想過飲毒奶會變大頭娃娃,不會思考人奶是否比奶粉有益,有奶就飲。
  信任是人的天性,我們渴望可以信任全世界,然而,事實是值得信賴的人不多。世上總有人為利益散播謊話,有人一輩子相信謊話,有人相信「自己的真相」,有人知道是謊話但沉默,有人戮破謊話……文學寫作力求反映現實,通俗作品讓人逃避現實。
  蘇聯派大量青少年去阿富汗,因為他們容易上當,《鋅皮娃娃兵》的受訪者回國近二十年,經歷由蘇聯到俄羅斯的變遷,發現不變的仍是大部分人依然相信政府的謊話。
  政府散播謊話的手法並不高明,只是運用權力透過教育和大眾傳媒令大部分人討厭讀書,從小活在謊話世界,失去辨別真偽的能力。
  少年軍人在阿富汗經歷過害怕被殺而不斷殺人的歲月,連老弱婦孺都殺,然後燒掉整條村。有些受訪者明顯有精神問題,妻子無法忍受而離去,至今無法面對滿手血腥的自己,有受訪者說:「我以為所有人都能變得善良……」
  從小相信世上的好人遠比壞人多,然而,愈看得多傳媒和公眾人物謊言,愈懷疑我的信念脫離現實。(明報專欄)

  同一時代背景,可以從不同角度去看。我先看《追風箏的孩子》才看《鋅皮娃娃兵》,前者是阿富汗作家首作,在阿富汗和美國的故事都好看,寫到主角重返塔利班統治下的阿富汗後的故事有點誇張失實。
  小說寫的是誠信,大家可在原文書摘見蘇軍入侵後,主角隨爸爸離開阿富汗,中途遇上蘇聯士兵看上同車少婦,主角爸爸為陌生女子站出來,蘇聯士兵作勢槍殺他,他依然不退縮的保護婦孺,少婦的丈夫反而怕得不敢出聲,主角以為爸爸會就此死去,最後是蘇兵的上司放走他們。主角從小視爸爸為英雄,從小聽他教導切勿說謊,因為說謊等同偷竊別人得到真相的權利。然而,主角爸爸為自尊一直隱瞞重要真相,傷害不少人,包括至親。
  阿富汗作家寫的小說和白俄記者寫的報道文學都是關於蘇聯入侵阿富汗,無論是虛構還是寫實,兩本書寫的都是信任和謊言的關係。
  《鋅皮娃娃兵》作者Svetlana Alexandravna Alexievich:1948年生於烏克蘭,畢業於明斯克大學新聞學系,曾做過記者,作品以獨特風格記錄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阿富汗戰爭、蘇聯解體、切爾諾貝利事故等重大事件。
  《追風箏的孩子》作者Khaled Hosseini:1965年生於喀布爾,父親為阿富汗外交官。1980年蘇聯入侵阿富汗時,隨全家逃往美國尋求政治庇護。胡賽尼畢業於加州大學聖地牙哥醫學系,現居加州執業。

  《追風箏的孩子》在博客來網站的簡介:
  故事從一對小男孩的親密友誼開始。12歲的富家少爺阿米爾與僕人哈山,從小一塊長大,年齡相仿的兩人情同兄弟,總是一起玩耍,一起分享有趣的故事。然而,在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了一件悲慘不堪的事,永久破壞了兩人之間的情誼,從此各自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可是最後卻也以兩人始料未及的方式,重新連接起彼此的關係。
  即使阿米爾不久跟隨父親逃往美國,以為可以因此逃避過去的自己,但關於哈山的回憶一直縈繞不去。阿米爾感到非常愧疚,無法原諒自己當年對哈山的背叛與懦弱的行為。為了贖罪,阿米爾終於再度踏上暌違二十多年的故鄉,希望能為不幸的好友盡最後一點心力……
  這是一個關於背叛的代價、贖罪的可能的故事,也是一個關於父親對兒子影響的故事——包括父親對兒子的愛、奉獻與謊言。小說背景也涉及了阿富汗過去到目前的狀況,讀者也得以從本書一窺這個神祕國度。

《追風箏的孩子》書摘:

March 1981
A young woman sat across from us. She was dressed in an olive green dress with a black shawl wrapped tightly around her face against the night chill. She burst into prayer every time the truck jerked or stumbled into a pothole, her "Bismillah!" peaking with each of the truck's shudders and jolts. Her husband, a burly man in baggy pants and sky blue turban, cradled an infant in one arm and thumbed prayer beads with his free hand. His lips moved in silent prayer. There were others, in all about a dozen, including Baba and me, sitting with our suitcases between our legs, cramped with these strangers in the tarpaulinE covered cab of an old Russian truck.

2016年11月24日 星期四

報道文學《鋅皮娃娃兵》

  《鋅皮娃娃兵》(Zinky Boys)是紀實報道文學,單看書名,難以想像那種沉重悲哀。記者Svetlana Alexievich去年獲諾貝爾文學獎,讓更多人認識她的作品,所以,獎項對默默耕耘的文學人是重要的。
  蘇聯覬覦阿富汗多年,1979年的阿富汗總統上任後,蘇聯捧個反對派領袖向蘇聯「求助」,蘇軍隨即出兵入侵阿富汗。原本估計是短期戰役,結果打仗十年,1989年徹軍。蘇聯政府將入侵宣傳為正義援助,大部分蘇聯人都相信,無數少年為愛國之類的謊話到阿富汗去,有些人躺在鋅皮棺材回國,有些截肢殘障,有些心靈永久損害。
  由於大多數人相信國家謊言,記者為這本書而被人恐嚇、攻擊和控告,令人傷感的是陣亡軍人的母親認定兒子是國家英雄,不能接受真相是蘇軍在阿富汗濫殺無辜,她們憎恨記者寫出真相,她們只想維護「自己的真實」。
  被運到遠方戰場的都是窮孩子,稍為有錢的人都想盡辦法令兒子留在國家。有些少年根本不打算當兵,只是相信政府謊話,以為去阿富汗修橋築路,到達才知走進戰爭地獄……這樣的真實,至今仍有許多俄羅斯人拒絕相信,儘管事實擺在眼前。(明報專欄)

書摘:

  〈誰第一個開槍,誰就能活下來〉

  無論我怎麼聚精會神,我都只能聽見聲音,沒有面孔的聲音。聲音時隱時現,好像我還來得及想道:“我要死了。”這時,我睜開了眼睛……
  爆炸後第十六天,在塔什干,我從昏迷中甦醒過來。我小聲說話也會震得頭疼,只能小聲,大聲不了。我已經接受過喀布爾軍醫院的治療,在那裡,我被切開了顱骨:腦袋裡像是一鍋粥,清除了碎骨渣。用螺釘把左手接起來,但沒有骨節。第一種感覺是惋惜,惋惜一切都不可挽回了,看不見朋友了,最難過的是我再也上不了單槓了。
  我在幾家軍醫院裡躺到差十五天就滿兩年,進行了十八次手術,有四次是全身麻醉。講習班的大學生們根據我的狀況寫過我有什麼,沒有什麼。我自己不能刮臉,同學們替我刮。第一次刮臉時,他們把一瓶香水都灑在了我身上,可我還在喊:“再來一瓶!”我聞不到香味,聞不到。他們從床頭櫃裡取出了所有東西:香腸、黃瓜、蜂蜜、糖果,都沒有味兒!看東西有顏色,吃起來有味道,可就是聞不到。我幾乎發了瘋!春天來了,滿樹鮮花,這些我都看見了,可是聞不到香味。我的頭里被取出了1。5毫升的腦漿,顯然把某種與氣味有關的中樞給剔除了。五年過去了,我到現在仍然聞不到花香、煙味、女人香水的味道。如果香水氣味又衝又濃,把香水瓶塞在鼻子底下,我是能夠聞出味來的,顯然腦髓中剩餘的部分承擔了喪失的功能。
  我在醫院裡治療時,收到一位朋友的來信。從他的信中,我才知道我們的裝甲輸送車軋到了意大利地雷,被炸毀了。他親眼看到一個人和發動機一起飛了出去……那個人就是我……
  我出院以後,領了一筆補助金──三百盧布。輕傷──一百五十盧布,重傷──三百盧布。以後的日子,自己看著辦吧!撫卹金—沒有幾個錢,只好依靠爹媽養活。我老爹過著沒有戰爭勝似戰爭的日子,他頭髮全白了,患了高血壓。
  我在戰爭中沒有醒悟,是後來慢慢醒悟過來的。一切都倒轉了方向……
  我是1981年應徵入伍的。那時戰爭已經進行了兩年,但在“非軍事化生活”中的人們對戰爭知之甚少,談論得也不多。我們家裡認為:既然政府派兵到那邊去,就是有這種需要。我父親就這麼認為,左鄰右舍也這麼認為。我不記得哪個人有不同的看法,甚至婦女也不哭,也不感到可怕,一切都離自己遠著哪!
  說是戰爭吧,又不像是戰爭。如果是戰爭,那麼它也是一種莫名其妙的戰爭,沒有傷亡,沒有俘虜。那時還沒有人見過鋅皮棺材,後來我們才得知:城裡已經運來過棺材,但是在夜裡就偷偷下葬了,墓碑上寫的是“亡”而不是“陣亡”。可是沒人打聽過,我們這些十九歲的小伙子,怎麼會一個個突然死亡?是伏特加喝多了,還是患了流感,或者是吃橙子撐死的?只有親友的啼哭,其他人的生活和往常一樣,因為這種事還沒有輪到他們頭上。報上寫的是:我們的士兵們在阿富汗築橋、種樹、修友誼林蔭路,我國的醫務人員在為阿富汗婦女嬰兒治病。
  在維捷布斯克軍訓期間,他們準備把我們派往阿富汗一事,已不是秘密了。有個人坦白地說,他擔心我們在那邊都會被打死。我一開始瞧不起他。啟程前,又有一個人拒絕去,先是撒謊,說他丟了共青團團員證,可是團員證找到了;他又編了一個瞎話,說他的情人要分娩。我認為他精神不正常。我們是去搞革命的,他們就是這麼告訴我們的,我們就相信了。我們想像以後的日子會充滿浪漫主義色彩。
  ……
  子彈射進人體時,你可以聽得見,如同輕輕的擊水聲。這聲音你忘不掉,也不會和任何別的聲音混淆。
  有個我認識的小伙子,臉朝下倒在地上了,倒在氣味嗆鼻、灰燼一般的塵土裡。我把他的身子翻過來,讓他後背貼地。他的牙齒還咬著香煙,剛剛遞給他的香煙……香煙還燃著……有生以來第一次,我感到自己彷彿在夢中活動,奔跑、拖拽、開槍射擊,但什麼也記不住。戰鬥之後,什麼也講不清楚。一切都像是隔著一層玻璃……恍如一場噩夢。你被嚇醒了,可什麼事也想不起來。嚐到恐懼的滋味後,就得把恐懼記在心裡,還得習慣。(p22-24)

《鋅皮娃娃兵》讀者的信之一:

  我想哭,想叫……也許到現在我才明白,這是一場怎樣的戰爭……可憐的娃娃們,我們在他們面前是何等有罪啊!過去我們對這場戰爭知道些什麼呢?我現在很想擁抱每一個人,向每一個人請罪……我沒有參加這場戰爭,但我已經親臨了這個戰場。
  我願跪在你們面前——謝謝你們講了真情。過幾年再發生新的恐怖時,我們會站在一起,站在鐵絲網的一方。不過,這是將來的事,現在讓大家都知道那辛酸的、可怕的真實吧!真實,除了真實之外,我想像不出還有什麼東西能打消我們當奴隸的願望。

2016年11月13日 星期日

遊記和乞丐

  最近看一本印度遊記,作者見印度人善待乞丐,跟修道人聊起,對方說每個人都在行乞,只是乞求的東西不同,所以,印度人對乞丐較平等。
看到這兒有點反感,問其他人意見,好像只有我不認同,大家淡然說那是人人有求的意思。
  每個人都有想要的東西,好像財富、健康、快樂、愛護、尊重和才華等,古人說「人到無求品自高」,無求的人並非什麼都不要,只是無求。對於並非想要的東西,送上門都不要,不貪不怨,品格自然高尚。
  有些人一生不乞討,餓死就餓死,反正人始終會死。相對來說,有些人日日行乞,乞求榮華富華的整天乞討更多錢更多權,乞求才華的就陰暗抄襲模仿乞討不屬於自己的才能,乞求感情的……
  出賣公眾利益的人乞求主人施捨名利,但無論身家地位如何,一輩子都是乞丐。乞討名利不惜踐踏傷害人的,可憐巴巴地接收他人布施饒恕。
  努力讀書考第一是正常,工作出色升職加薪也應份,兩情相悅的愛情是自然的。我們循正路得到的已很豐足,無謂做陰暗卑劣的事,更加不要四處乞討。
  我樂意善待乞丐,惟鄙視為名利傷害眾生以乞求「骨頭」的奴才。(明報專欄)

  古語有云「盡信書不如無書」,經常看遊記的話,自然看到作者寫自己未去過的地方總是特別精彩,跟作者寫的內容旅遊,反而會覺得現實並非那回事。當然有例外,有些遊記是內容跟現實差不多的,那些作者親身經歷撰寫,並無虛言。然而,總有遊記作者會誇大事情,或有作者遇到事情的時機跟讀者的已不一樣,也有作者甚至未去過都可以寫成去過。香港曾有雜誌記者不曾訪問名人就寫篇訪問稿,這種人在香港撈得很好,至今有許多地盤,近年做X粉,稍見勢色不對就否認是X粉,要是形勢逆轉,又會自稱X粉,乞求名利的人就是這樣。
  說回遊記,近年有不少內地人四處去,出版的遊記增多。原先覺得這本遊記不錯,但看到作者寫自己去加爾各答做義工時,我認為作者未必去過垂死之家服務,因為她寫的跟我見的完全是兩回事,從而想到其他的未必真確。
  乞丐論是作者寫一個印度人的看法,不代表所有印度人或印度傳統想法。不過,這論點讓我思考良久。現實有不少人穿得身光頸靚,惟行為卑劣,即使名利雙收,真身仍是乞丐。有些人不斷傷害別人,看見別人不還手就沾沾自喜,實際將自己變成乞丐,乞討別人的善良和寬容。
  著名童話《乞丐王子》是乞丐和王子交換身份,讓小孩從小知道世間的身份認同跟人的本質是兩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