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過兩間公立醫院的殮房,看陳嘉薰醫生的《最後的房子》稱不上有親切感,只能說知道實況,更想起教病理學的教授,他在內地的工作範圍近似陳醫生的。
在內地醫院實習時,沒想過去殮房看看,很明白市民對殮房的觀感。殮房可能是人最後的房子,也可能是驛站,沒有人知道。
內地醫院可以即時將遺體火化,曾有全國著名的法醫公開請辭,自言無法在指定的驗屍報告上簽名。這樣的新聞很快成為過去,願意簽名的人多的是。
陳醫生致力改善殮房環境,希望讓死者安息,並給親屬安慰,整本書的寫作意願良好。不過,我更關心醫療界如何堅持一國兩制下維護香港的制度。比方說,香港的法官、法醫和化驗人員都是中立的,然而,某些地方掌權人往往先有結論,然後要專業人士忘記專業和良知的和應,要是證物(例如遺體)反證結論錯誤,將證物燒成灰就是。沒有物證,人證可以收買,即可埋葬公平正義。
要改善殮房冰冷觀感並不困難,令黑暗陰森的人找回良心才困難,也許某些人要去到下一站地獄才知代價。
全書最後兩句:「死亡是必然,生命才是奇蹟。」(明報專欄關目)
突破出版社的內容簡介 : 殮房,也有「生機」? 一直以來,香港人很忌諱死亡、避談死亡; 但今天,和死有關的訊息充斥面書和傳媒。 資深病理科醫生陳嘉薰,多年來在殮房接觸活人死人。 他道破謬誤,拆解禁忌, 以真人真事,並以專業角度介紹屍體處理、解剖和死因分析。 他發現,殮房並不比外面的世界陰鬱, 反而在冰冷中隱藏感性,每天發生不少溫情故事。 這世代,殮房也肩負社會教育使命。 愈接近死亡,反而能克服恐懼,令它少了分狂傲; 愈認識死亡,反而能學懂珍惜,尊重和享受生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