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9日 星期六

真材實料最重要/為什麼孩子要上學

  無論教育制度如何,總有學生如魚得水,同樣有學生難以適應。好的制度令大部分學生進步,愚民制度就對不起納稅人和新生代。
  以前程度差不多的學生以努力分高下,有些學生全部熟讀教科書才去考試,有些選擇可能考的範圍才讀,成績差異是勤力與偷懶的分別。
  近年的公開試成績差別跟勤力關係不大,漸漸變成考生全輸,補習教師獨贏。先前跟考生甲聊及補習怪現象,個個付錢買雞精筆記,學的卻是考試策略。甲說教師拿試卷後,可以跟團隊通宵研究拆解方法,聽來好像有用。待考生即時面對試卷時,才知聽過的方法用不上。
  學習和考試是兩回事,特區教育本末倒置。補習作文的教學生背默範文,補習數學的教學生背默公式,補習通識的教學生默寫重點,令學生將不懂的東西默寫在考卷上,符碌過關到大學畢業,仍未能寫到一千字通順文章。
  希望家長和學生明白現今世代更要真材實料,青少年要麼認真讀書,要麼及早學門手藝。內地每年有數百萬大學畢業生,成績最好的跟最差的際遇千差萬別。懂得為自己打算的學生只要廣泛閱讀,自可憑真材實料脫穎而出。(明報專欄關目)



博客來網上書店:
《為什麼孩子要上學》簡介:
本書是199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大江健三郎因為照顧其智障兒子大江光,而思考「孩子的童年生活中,成人到底應該給他們什麼?」所寫的樸實隨筆。
大江在這16篇以意象取勝的散文中,藉著寫生活感想,提出他對教育溫和而深入的解答。
大江認為真正重要的是︰童年時代所習得的人生想法、讀書態度等等,而這些影響一生的事情,需要透過對孩子的理解與誘導來形塑,大江將自己的育兒心得娓娓道來,透過他的文學筆法,令人打從心底感動。隨書附有32張彩圖,由大江夫人所繪,充滿生活寫意的抒情,是為人父母必讀的大師心得。
作者簡介
大江健三郎
諾貝爾文學大師,1935年生於日本四國愛媛縣喜多郡大瀨村。以意象取勝,為最具國際聲譽的日本文學家之一。其文風獨樹一格,早在東京大學法文系就讀時,即嗜讀卡謬、沙特等作品,初期作品受其影響甚深,以存在主義為形式,呈現社會與個人的關係,《飼養》一書榮獲 1958 年芥川賞,確立他「學生作家」的文壇地位。1970 年前,又將文化人類學的理念逐步引進小說創作中,代表作為《個人的體驗》,除獲新潮文學獎,並因此作英譯而將他推向國際作家的位置。
其寫作範圍涉獵寬廣且具人本關懷的精神,無論是政治、核能危機、死亡與再生、甚至包括宇宙論,皆呈現在他的創作中,而勤於閱讀與寫作的習性,促使他每年都有長短篇小說及評論出版,更因而榮獲了1994年諾貝爾文學大獎。時報出版有《靜靜的生活》《換取的孩子》等書。
歷來得獎代表作有:《飼養》(第三十九屆芥川獎)《個人的體驗》(第十一屆新潮文學獎)《萬延元年的足球》(第三屆谷崎潤一郎獎)《洪水淹沒我靈魂》(第二十六屆野間文藝獎)等。

2017年6月16日 星期五

桃林旁觀者《舊箋》

  不少人認為自己活在大時代,無論是最好還是最壞的時代,因為有「我」,自然是最重要的。香港回歸二十年,轉變太多太快,讓好些舊香港人質疑福地的好運是否走到盡頭。
  讀古蒼梧小說《舊箋》讓我相信香港依然有運行,只是難免想起成語鵲巢鳩佔。小說背景是六七暴亂前後,最好看的是海媞寫於一九六七至六八年的信,她對收信人黃子展示「友達以上,戀人未到」的感情,無奈得不到期望的回應。
  我相信海媞並非虛構人物,因為跟她同代的石琪曾在專欄提及拍實驗電影的早逝女角,相信就是她,書信活現年輕大學生當年的忐忑心情,真實感人。



  六七年的情況跟近年的有點近似,對小城不安的人日多,打算離開的人也多起來。早年的香港人多是內地難民,好像避難到桃林一樣從大江南北來到小城,跟土生土長的香港人一樣,對鄰近地區發生的事大多抱旁觀心態,如海媞寫:「一陣陣硝煙和火藥的氣味從林外傳來,把我們嚇得驚惶失措。」
  近年的「合法貪污」猖獗,「目測」的建築檢驗日多,任由工程超支兼偷工減料……然而,不少人依然扮演旁觀者,也許裝睡太久已不願清醒,寧願找另一處桃林去。(明報專欄關目)

商務簡介:
黃子明赴法留學前,把已故女友林海媞一些文件交給好友鄧文博,說是海媞的文學作品,希望他能幫忙出版成書,把海媞的才華留在人間。 文博打開一看,卻原來是一疊海媞寫給子明的信。 當年一起玩的朋友,都知道海媞是子明的女朋友,而海媞並不搞文藝創作,這些信應該是「情書」,怎麼會變成「文學作品」呢? 文博把信一封封的細讀,才發現子明愛戀的,另有其人……
故事發生於1967年本港發生「五月風暴」期間。 作者用海媞的信件、文博亦敘亦議的注釋和自己關於史實部份的按語構成這本小說,為讀者提供三種不同風格文本的閱讀趣味,也挑戰這個電子資訊時代讀者的耐性。
一個80後讀者有下面的回應:
一、開始時不太習慣「注釋」,一邊讀信一邊看「注釋」,有點忙不過來。 掌握了閱讀節奏之後,卻覺得像看推理小說:「注釋」逐步打開了兩個主人翁的內心世界。
二、這幾年,年輕人很接近信中那個年代年輕人的情懷,讀來頗有共鳴。
三、第一次讀是愛情小說,第二次卻當是香港的歷史筆記來讀。
一個與作者同代的讀者則認為:從社會史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信件部份是彌足珍貴的史料,反映了1960年代本港大學生在時局的突變中所受的衝擊和他們的思考。 從這些信對有關問題的討論中,可以感受到這一代香港人當年的震動與彷徨:「一個有血有肉的香港呱呱墮地了,香港這個歷史的傷口,終於流出了中國的血!」但也同時感受到他們對生命的執著和對真理的追求。 雖然生長在一個比較保守和壓抑的年代,他們仍坦誠地對性愛、同性戀等敏感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方式卻是含蓄、客觀而深思熟慮的。



作者簡介:
古蒼梧,原名古兆申,祖籍廣東茂名,在香港長大、讀書、工作,香港中文大學文學士、碩士,香港大學哲學博士。
七○年代曾參加美國愛荷華寫作計畫,八一年獲法國政府獎學金在巴黎索邦大學修讀法國現代文學及哲學課程;先後與友人創辦《盤古》、《文學與美術》、《八方》文藝叢刊,曾任臺灣《漢聲雜誌》主編、《明報月刊》總編輯、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節目部學術總監。

著有詩集《銅蓮》、《古蒼梧詩選》、評論集《一木一石》、散文集《備忘錄》、散文集《書想戲夢》、《祖父的大宅》,譯有瑪格麗. 杜哈絲《大西洋人》、《中國北方來的情人》、保羅. 安挌爾的《美國孩子》、《舞的意象》。

2017年6月10日 星期六

總站‧驛站《最後的房子》

  我到過兩間公立醫院的殮房,看陳嘉薰醫生的《最後的房子》稱不上有親切感,只能說知道實況,更想起教病理學的教授,他在內地的工作範圍近似陳醫生的。
  在內地醫院實習時,沒想過去殮房看看,很明白市民對殮房的觀感。殮房可能是人最後的房子,也可能是驛站,沒有人知道。
  內地醫院可以即時將遺體火化,曾有全國著名的法醫公開請辭,自言無法在指定的驗屍報告上簽名。這樣的新聞很快成為過去,願意簽名的人多的是。
  陳醫生致力改善殮房環境,希望讓死者安息,並給親屬安慰,整本書的寫作意願良好。不過,我更關心醫療界如何堅持一國兩制下維護香港的制度。比方說,香港的法官、法醫和化驗人員都是中立的,然而,某些地方掌權人往往先有結論,然後要專業人士忘記專業和良知的和應,要是證物(例如遺體)反證結論錯誤,將證物燒成灰就是。沒有物證,人證可以收買,即可埋葬公平正義。
  要改善殮房冰冷觀感並不困難,令黑暗陰森的人找回良心才困難,也許某些人要去到下一站地獄才知代價。
  全書最後兩句:「死亡是必然,生命才是奇蹟。」(明報專欄關目)



突破出版社的內容簡介 : 殮房,也有「生機」? 一直以來,香港人很忌諱死亡、避談死亡; 但今天,和死有關的訊息充斥面書和傳媒。 資深病理科醫生陳嘉薰,多年來在殮房接觸活人死人。 他道破謬誤,拆解禁忌, 以真人真事,並以專業角度介紹屍體處理、解剖和死因分析。 他發現,殮房並不比外面的世界陰鬱, 反而在冰冷中隱藏感性,每天發生不少溫情故事。 這世代,殮房也肩負社會教育使命。 愈接近死亡,反而能克服恐懼,令它少了分狂傲; 愈認識死亡,反而能學懂珍惜,尊重和享受生命。

2017年6月9日 星期五

由看《突破》到跟突破合作

  中一的中文科老師介紹我們看《突破》雜誌,我沒錢買,她主動借給我看,每次幾本,至今記得去校務處拿疊雜誌的愉快心情。
  我們來世上走一趟,總想旅程愉快,夢想可為人生增添色彩。我從一開始追尋夢想就有無數人勸我別寫要讀者用腦的書,感謝歷年來有不同編者將我的散文和小說選入文學選集,讓勸我的人知道我不是傻的。
  寫作並非自戀,我會考慮讀者,希望為讀者提供思考和心靈空間,並顧及文學創作會否讓出版社虧本。寫《小魚的秘密》時想過先寫青少年系列,現實是愈淺白的書愈暢銷,特地給黃幗坤前總編輯(現為義務顧問)電郵談及我的想法,她回電郵道:「票房不用理會,這不是作者的責任。」
  有好老師借《突破》雜誌給我是幸運,歷年遇過多位編者給我創作自由同樣幸運。希望時下師長多為學生推介文學著作,讓青少年習慣用腦讀課外書,從而培養自信和勇氣,在千瘡百孔的世界堅持正直善良做人。
  香港自殺人數不斷上升,我只能寫本小說提醒絕望的人可以給自己多點時間。作者的責任是寫好每篇文章以至每一本書,但願好書有好報。(明報專欄關目)
  我認幸運,由出版第一本書開始,每本書都是我想寫的,有些題材或類別明顯難以暢銷,依然得到出版社總編輯支持出版,感謝皇冠、花千樹、基督教文藝、突破、新雅和山邊社等主編讓我堅持理想。圖為最近收到的突破書籍版稅,F.2A和F.3A分別再版和三版,兩本書都已斷市。由於整系列有電子書,出版社將資源用在新書上,相信不會再版,有興趣的讀者可買電子書。
  
  突破機構有不同的輔導服務,出版部是賺錢補貼其他服務的,例如婚姻輔導和青少年心理輔導的收費遠低於市價,讓有需要的市民都得到協助,所以,我更加希望自己的書籍暢銷,讓出版社有更多資源服務社群,還可出版更多文學著作和題材冷門的書籍,讓讀者有更多選擇。各位可以上突破書廊買書,當然,各大書店都有入書吧。學校大量訂購的話,請聯絡突破的同事。
  

2017年5月18日 星期四

關於香港文學

  多年前讀設計學院,素描導師是香港的著名畫家,他說童年家貧,看見同學和朋友學琴和各種樂器,即使有興趣都知道無法進入音樂世界。幸好世上有畫,只要有一枝鉛筆,就可以隨處繪畫。
  《小王子》作者在散文集《風沙星辰》寫他在火車遇見波蘭礦工的兒子,彷彿看見一個莫札特被殺死。就算窮小孩是另一個音樂神童,也不可能展現音樂才華。看書的時候想起素描導師,要是那個礦工的兒子是另一個畢加索,只是他想畫,仍可用黑碳發展所長。
  一枝筆和一張紙可以用來繪畫,更可以用來創造自己的文字世界。當我有錢買疊原稿紙而無錢買樂器或電腦時,我選擇寫作,或是寫作選擇我,因為寫作有稿費,繪畫更難掙錢。
    
  余非和陳潔儀編著的《香港文學這樣讀》上下冊以年代劃分,主要讓中學生和大學生加深對香港文學的了解。在香港人從事文學創作的人不多,我幾乎直接或間接認識下冊提及的人。比方說,書中將我和周淑屏寫在一句。跟周淑屏原非相識,近幾個月也認識了。因為她是《小魚的秘密》的策劃編輯,寫作圈子實在太細。
  
  每個讀者都擁有自己的閱讀和詮釋空間,《香港文學這樣讀》可為讀者提供多一個角度閱讀香港文學。

2017年5月12日 星期五

瓊瑤‧愛情小說‧老‧病‧死

  我不清楚瓊瑤的家庭爭議,惟認同她形容老病死「過程之痛苦煎熬,只能用『慘烈』兩字來形容。」
  香港沒有「安樂死」,只有預設不急救協議,末期病患者可拒絕積極急救方法,避免延長死亡過程,徒添痛苦。
  有些人未及跟子女說明,也不知道可預立協議書,在無法表達意願時被推入急症室,醫生問親屬可要急救,據說在香港公立醫院只有極少人會說不用急救,以免被指「不孝」,他們推給醫生決定,醫生只能盡力急救,可能違背當事人意願。內地醫院講錢,沒這種情況。
  據稱即使預先寫明病危時不用急救,只要醫生判斷為非病危,家人要求急救,儘管違反當事人意願,在法律上仍可急救。語文無法對應所有情況,不能逆轉的衰退和昏迷可判斷為非命危,卻沒有人界定插滿喉管才能呼吸和灌進營養液的軀殼是否原來的人。
  同樣是生命,拿走孕育數周的胚胎是墮胎,拿走足月胎兒是殺人嗎?腦幹死亡和腦退化昏迷同樣不能逆轉,同樣可等候奇蹟,為何前者可界定為死亡而後者不?
  古代醫學順應生死,近代醫學可將三分鐘會死去的人變成插滿喉管躺足三年的軀體,慘烈之至。(明報專欄關目)

  中學時,在公共圖書館借閱大量瓊瑤小說,不過,從來沒有受她的愛情觀和價值觀影響,只覺她文筆流暢,古文根柢紮實,記憶所及,最喜她寫民初和古代傳說的《六個夢》和《白狐》。由於一日可以看一兩本小說,從來沒買她的書。
  跟香港的皇冠出版社合作過一段日子,不時收到台灣的皇冠雜誌,繼續看到老闆娘瓊瑤的故事。時至今日,沒料到繼續在她的facebook看到她的事情,發現曾跟她轉貼同一篇醫師文章,其實,十個醫生有九個不接受在最後階段插胃喉進食,只是那位台灣醫生願意坦白寫出來。

2017年5月6日 星期六

罪與罰

  看過的俄國文學不多,印象最深的是托爾斯泰的中短篇小說及杜斯妥也夫斯基的《罪與罰》,兩位作家的小說都有濃厚宗教意味。
  遠藤周作小說《真晝的惡魔》主角熟讀《罪與罰》,但不認同俄國作家筆下的罪人會內疚。遠藤周作寫的惡魔不會後悔,即使加入宗教元素,惡魔依然不會自責和痛苦。現實的惡魔以沒有宗教信仰的多,利用宗教行惡的也不相信罪與罰,惡魔不會內疚的。
  我可以避免創作邪惡的小說,但無法避免碰到品格低賤的人,只好視為小災擋大劫。我是凡人,沒有資格饒恕或論斷人,只能分辨是非黑白,其他的交由最高層次的存在審判好了。
  
  相對於沉重的小說,我更喜歡遠藤周作的《狐狸庵食道樂》,因為童年花名是狐狸,看他的散文就如細聽朋友閒談。他多次寫及正岡子規的俳句和病中飲食,看的時候不知是誰,後來去四國旅遊才知正岡子規留下不少足跡,不禁泛起親切的感覺。
  
  許多事情並非即時知道因果,凡人看見罪,未必看見罰,看不見的其實更可怕。我總提醒自己「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做人還是品格端正的好。(明報專欄關目)
  圖:司馬遼太郎的歷史小說《坂上之雲》以正岡子規和夏目漱石等重要作家為主角,曾拍成電視劇,松山市有相關博物館。


  松山市官方簡介:
  1867年正岡子規生於松山市,為日本代表性的俳句詩人。在這子規出生的松山市,留有刻著子規與其弟子們所著之俳句的石碑。除了陪伴他度過青年時期的子規堂之外,庚申庵和一草庵等寺廟也是和著名俳句詩人相關的寺廟。文學博物館即使在日本國內也很少見,而「松山市立子規記念博物館」正是其中之一,館內有多國語音的導覽服務,十分值得參觀。此外,以俳句為主題的街道觀光、不僅可以自由將俳句投稿於俳句投稿箱中、也有讓高中生以俳句作品和鑑賞俳句的能力來互相競爭切磋、被稱為「俳句甲子園」的競賽等等,讓人們感受到俳句更貼近生活的設施和活動現在也備受矚目。



  我在中學看這本小說,這是適合學生閱讀的作品,當年沒想過會有天跟出版社合作,因果和緣份是看不見的。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托爾斯泰中短篇小說選》內容介紹:
  托爾斯泰是近代俄國偉大的作家、思想家,他的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均成為經典作品,享譽不衰。本書集廿三篇中短篇小說而成,均極具表現力,對人性的描摹及對世態的辨析已達極致。其中《魔鬼》一篇,更直接譯自一九五三年俄文本,是中文的首譯。
本書不但是文學愛好者不可錯過的名著,也是大學生、中學生文學欣賞和學習創作的最佳範本。

2017年5月5日 星期五

真晝的惡魔/惡魔的飽食

  遠藤周作(1923-1996)是日本少於1%的天主教徒,以《沉默》叩問神是否對罪惡沉默,更以《真晝的惡魔》展示惡魔常在白晝行惡,神父因為無法再相信人性本善而離開教會。

  心理學研究指約4%人沒有良知,本善本惡論要用大多數人的本性衡量,若以德蘭修女或希特拉為例證,我認為意義不大。

  惡魔可以裡應外合的醜,也可佛口蛇心的美,沒有既定模樣。時下惡魔往往在鏡頭前笑得最多,甚至以幫助別人為幌子不斷害人……讓人一眼看穿的惡魔令人提防,反而惡極有限。
  中學時在書店見森村誠一的《惡魔的飽食──日本731細菌戰部隊揭秘》,以為是鬼書才買,看罷知道人比鬼恐怖得多。看過無數鬼書和驚慄電影,以這本書最令我毛骨悚然。

  《真晝的惡魔》主角是漂亮女醫生,以病人做邪惡實驗,認為他們不配活下去。731部隊將拿做實驗的人稱為「木頭」,殘殺「木頭」問心無愧。
  古今中外的惡魔都慣用標籤,先標籤他人為異類再盡情傷害。標籤愈多的地方,愈容易釋放人心底裡的惡魔,惡魔會以冷血變態的手法愚弄眾生,並自我感覺良好。(明報專欄)

  《沉默》博客來的內容簡介:
  反抗歷史的沈默,探索神的沈默。
  一九九六年九月二十九日,一生為天主服務、奉獻的遠藤周作先生離開人世,回到主的身旁,家人遵奉遺言把《沉默》和《深河》放入棺中陪伴遠藤;這代表了遠藤對其文學創作的評價與總結。其實,這兩本書除了他自認為是自己的代表作之外,它們同時還被公認為是二十世紀日本文學的代表作。
  《深河》是遠藤生前最後的著作,獲得極高的評價。《沉默》則發表於一九六九年,是探討遠藤文學的最重要作品之一,評價極高,榮獲第二屆谷崎潤一郎獎,其中探討基督宗教在東方社會紮根時面臨的問題,包含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等等。之所以取名為「沉默」,理由有二:(一)反抗歷史的沉默;(二)探索神的沉默。
  故事發生在德川幕府時代禁教令下長崎附近的小村子,一個葡萄牙耶穌會的教士偷渡到日本傳教,並調查恩師因遭受「穴吊」而宣誓棄教一事,因為這事在當時歐洲人的眼中,不只是個人的挫折,同時也是整個歐洲信仰、思想的恥辱和失敗。在傳教與尋訪的過程中,信仰與反叛、聖潔與背德、強權與卑微、受難與恐懼、堅貞與隱忍、掙扎與超脫……所有的兩難情境都面臨了,逼迫著他對基督的信仰進行更深層且更現實的思索,最終,他彷彿也走過一趟恩師的心路歷程,擁有自己對信仰的詮釋與實踐。
  在近代日本文學中居承先啟後地位的遠藤周作,一生獲獎無數,著作等身,曾獲芥川獎、新潮社文學獎、每日出版文學獎、谷崎潤一郎獎、野間文學獎等,一九九五年更榮獲日本文化勳章。
  本書為日本近代文學大家遠藤周作之另一鉅著,榮獲第二屆谷崎潤一郎獎,與《深河》同時被公認為是二十世紀日本文學的代表作。其中探討基督宗教在東方社會紮根時面臨的問題,包含東西方文化的差異等等。之所以取名為「沉默」,理由有二:(一)反抗歷史的沉默;(二)探索神的沉默。
  我非沉默著,而是一起受苦。
  作者:遠藤周作,一九二三年生於東京,慶應大學法文系畢業,別號狐狸庵山人,曾先後獲芥川獎、谷崎潤一郎獎等多項日本文學大獎,一九九五年獲日本文化勳章。遠藤承襲了自夏目漱石、經芥川龍之介至崛辰雄一脈相傳的傳統,在近代日本文學中居承先啟後的地位。
  生於東京、在中國大連度過童年的遠藤周作,於一九三三年隨離婚的母親回到日本;由於身體虛弱,使他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未被徵召入伍,而進入慶應大學攻讀法國文學,並在一九五○年成為日本戰後第一批留學生,前往法國里昂大學留學達二年之久。
回到日本之後,遠藤周作隨即展開了他的作家生涯。作品有以宗教信仰為主的,也有老少咸宜的通俗小說,著有《母親》、《影子》、《醜聞》、《海與毒藥》、《沉默》、《武士》、《深河》等書。一九九六年九月辭世,享年七十三歲。


  《白晝的惡魔》(中譯本用白晝)基督教文藝出版社的內容介紹:
  遠藤周作在繼承日本文學的基礎上,接受西方文學流派的影響,形成獨特的風格。加上他善於探索犯罪意識,並引發民族良心的省思,使他躋身於國際文壇,備受矚目。他的許多作品涉及罪與罰、靈與慾的問題。在他的省思中,發現除了「罪」還有「惡」的問題。惡不同於罪,惡是一種越陷越深、不可救藥的本能,這正是《白晝的惡魔》的主題,亦是本書女主角的寫照。《白晝的惡魔》指出大多數現代人已經分辨不清善與惡了,人們對任何價值都不能堅信不疑。惡魔正利用現代人心靈的疲倦和空洞乘虛而入。本書是遠藤近年探討現代人道德觀、人生觀的一本文學力作。

  《惡魔的飽食》(我看的並非同一譯本)商務印書館的網上簡介
  一套推遲多年與讀者見面的書。日本關東軍731細菌戰部隊在華犯下的令人髮指的罪行鐵證如山。
三卷本《惡魔的飽食》是日本著名作家森村誠一歷經十餘年傾盡心力的紀實作品。作者冒著生命的危險採訪了原731部隊人員,還越洋渡海前往美國,費盡周折挖掘出美國、日本等秘不外宣的大量檔案資料,並親赴中國進行現場查證,徹底揭開了日本關東軍731細菌戰部隊在中國進行活體實驗以及細菌戰的恐怖的全貌。
  三部作品環環相扣,形成了無可抵賴的鐵證。國內見到的相關電視、電影作品僅僅反映了《惡魔的飽食》第一卷的內容,且遠沒有原著全面、詳細。
  「我執筆創作《惡魔的飽食》的真正意圖,並非僅僅暴露侵略軍的殘酷性,並揭發罪行本身,而是要把真相傳給不瞭解戰爭的下一代人,以防止日本人重蹈覆轍。我相信這就是戰爭體驗者的義務。」
  「只有承認這些錯誤,才能防止重演這種錯誤。」
十餘年前作者寓意深長的話語言猶在耳。在風雲變幻的今天,向讀者推薦這部作品,無疑具有特殊重要的現實意義。
  作者:森村誠一,1933年生於日本熊穀市。畢業於青山學院大學。作家,先後獲江戶川亂步獎、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角川小說獎。著有不少推理小說、歷史小說及紀實性作品。」

2017年4月7日 星期五

4%人沒有良知《死神的浮力》

  日本推理小說種類繁多,伊坂幸太郎以死神為主角寫出新意,短篇《死神的精確度》別具創意,更拍成電影,由金城武飾演死神,但長篇的《死神的浮力》稍覺拖沓。
  
圖為《死神的浮力》的台灣中譯本

小說《死神的精確度》的死神千葉並沒有黑狗相伴,拍成電影增添了狗角色,視覺效果不錯,電影劇照反過來變成小說封面。

  小說奸角是變態的,由於所有書籍和文獻對界定變態者(Psychopath)以至統計數字都沒有定論,作者就在小說統一為每二十五人就有一個變態。變態者並非埋沒良知,而是沒有良知,害人為樂。既然無恥就是無敵,理應是他們掌管世界,為什麼社會並非由變態者操控呢?大家可在小說看作者的見解。
  我認為「希特拉型生物」從未長期掌權,因為人性本善,教育普及讓更多人懂得追求公平和正義,多數善良的人可以約束少數邪惡敗類。曾在專欄談太極陰陽理論,古今中外都有多數壞人加蠢人迫害少數好人的血腥事件,不過,長遠來說,始終是大多數好人約束壞人。
  人天生喜歡真善美,連希特拉都不會自認變態,他寫的書名為《我的奮鬥》,看似正面,魔鬼要在字裡行間隱藏。
  《死神的浮力》奸角天生變態殘酷,不斷殺人,最後的報應是生不如死,比死更難受多倍。(明報專欄關目)

2017年3月16日 星期四

考第一不等於叻

  從小認識不少人年年讀書考第一,寫過不少考第一角色,早已知道在香港讀書考第一只要記憶力強,見字背默,連數學例題和公式都背,就算考罷即忘,依然可以考第一。
  讀書考第一的人不等於有常識,母親常說許多事情不用人教,要人教才識的人叻極有限。大部分事情是「手板眼見工夫」,易如反掌,望一眼就識。比方說,即使第一日搭車,有人給你一張可付車資的卡,看人怎做,自然識用。
  中一西史第一課是法國大革命,革命後開始瀰漫白色恐怖,平民隨時被人誣告,人人自危。小說《雙城記》寫那年頭的文盲女子偶遇故友閒聊幾句,根本不知何謂革命,已遭牽連,死在斷頭台。
  (圖為電影《雙城記》的文盲小裁縫無辜被判死刑,她跟代友上斷頭台的主角說不識字不能寫信告訴故鄉親人她將離去,主角告訴她也許是好事。雖然是數十年前的黑白電影,但拍得精彩好看。)

  電影《悲情城市》和《竊聽者》分別展示台灣及東德的白色恐怖,世上還有不少小說和電影讓公眾認識白色恐怖,未能盡錄。
  
  (圖為《竊聽者》主角,負責監視追求自由的藝術工作者,為免對方遭秘密拘捕監禁至死,寧願犧牲個人前途,為極權政府體系的好人。然而,現實並沒有這樣的好人,一個都沒有,電影總是比現實美好。)
  
  (圖為侯孝賢的優異電影海報,這套電影讓九份變成著名景點。)
  題目重點在不等於,叻人考第一,考第一的不等於叻人。正如人食飯,食飯的不等於人(貓狗都可吃飯)。順手寫埋等於的例句:極權統治者製造白色恐怖,製造白色恐怖的等於極權統治者(正常掌權者不為,無權者不能,惟有極權統治者會製造白色恐怖)。(明報專欄關目)

2017年2月22日 星期三

我是寫書的,我以寫作盡社會責任

  青少年自殺事件多到令人難過,高官、教育界人士和家長仍忙於推卸責任,2015年9月新學年起,共有52人主要因學業壓力而輕生。2016年的學生自殺人數上升,政府成立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整個廢話連篇的報告推卸責任。
  2017年2月已有多名學生自殺,他們當然不是為單一理由尋死,但無論怎樣看,扭曲的社會價值觀和教育制度壓害都是幫兇。
  日本殿堂導演小津安二郎唯一文集名為《我是賣豆腐的,所以我只做豆腐》,每個人在社會各司其職,賣豆腐的人做好豆腐,拍電影的就拍好電影。

  我是寫書的,只能在小說多寫充滿希望的結局,給讀者鼓勵,尤其是給青少年讀者的。人生並不輕易,但自殺後的困境可能更恐怖,死亡並非終結。既然無緣無故來到世上,好歹看看人生還可以怎麼樣。
  最近寫希望給迷網的青少人一點指引的社會文化書,才花時間看完政府回應學童自殺人數急升的報告,看罷只想講粗口。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主席葉兆輝教授寫的前言廢話:「學生自殺並非單靠教育界的努力便能解決。要預防學生自殺,實有賴社會各界羣策羣力。我們因此呼籲社會各界的支持。尤其重要的是,以學生為中心,匯集各方力量,特別是政府、學校、家庭及 媒體,以加強在個人、人際及社會層面的措施。最終目標是建立一個有緊密聯繫的支援網絡,讓凝聚力滲透整個社會,以加強每位成員面對人生挫折的抗逆力,以及建立著重認識和接納的關愛文化。要達到這個目標,必須讓所有人明白,預防自殺,人人有責。」(11/2016)
  廢話在人人有責,沒有寫清楚最大責任的是掌握權力的高官和教育界人士,他們將子女送去外國讀書,然後要香港新一代做白老鼠。責任最大的那班人形物體的年薪多到他們根本沒有資格賺,他們有責任就推給別人,種下惡因,自必承擔惡果,可憐的是無辜學童,莫名其妙的要忍受壓迫,課程無聊兼錯誤多多,就算考第一都無意思。
  我沒有逃避社會責任,多年來批評教育謬誤,早已多到自我傷害的地步。
  監察沒有能力反省的掌權人之餘,還望大家在自己的崗位守護香港,守護無辜幼童,他們不應任由扭曲的教育制度傷害。

2017年2月16日 星期四

想當作家不是夢――22位兒童文學作家的故事

  你看過多少位本地兒童文學作家的作品呢?
  既然公眾不大熟悉本地兒童文學創作,出版《想當作家不是夢──22位兒童文學作家的故事》自然難以掙錢。不過,如作者在代序所寫,這本書不但讓讀者認識作者,「還希望為日後香港兒童文學發展史的研究留下第一手珍貴史料」。
  
  我是受訪者,難免主觀,所以,先給妹妹看。她經常將我的創作批評得體無完膚,聽罷都想撼頭埋牆。習慣被她狠批後,天下間的評論都像讚賞。
  妹妹看罷給我短信:「覺得好尊重作者,好多相,好豐富」,半啖砂糖,然後是「但如果唔識嗰堆人,全部問題一樣,好悶。」嗰堆人是妹妹的幽默用詞,各位受訪者別介意。
  正正因為公眾認識兒童文學作家不多,更需要這樣的書,我覺得好看的。作者問題相同可見一視同仁無分彼此,不同人自有不同回應。其實,每位受訪者還有些獨特問題,妹妹未及談論而已。
  不同風格的兒童文學作家共聚一書是緣份,可惜何紫早逝,這本書只有他的家人訪談。本月18至28號有何紫的專題展覽、講座和導賞,詳看請向香港文學館查詢,或看我的fb分享。(明報專欄)
  
 
出版社資料
《想當作家不是夢――22位兒童文學作家的故事》簡介︰
第一本22位香港兒童文學名家的訪問合集,向你講述他們如何走上兒童文學創作道路,實現夢想的故事。
- 22位名家包括︰何紫(採訪其家人)、阿濃、劉惠瓊、黃慶雲、嚴吳嬋霞、何巧嬋、東瑞、宋詒瑞、馬翠蘿、周蜜蜜、劉素儀、胡燕青、君比、陳華英、潘金英、潘明珠、黃虹堅、韋婭、孫慧玲、關麗珊、麥曉帆和卓瑩。
- 讀者可以近距離地一次性認識多位他們心儀的作家。
- 作家對寫作和人生的態度,給小讀者提供了成長路上的學習榜樣。
- 書中的不少資料是作家第一次向人講述,甚具趣味性和可讀性,為日後香港兒童文學發展史的研究留下第一手珍貴史料。
*********************
《想當作家不是夢──22位兒童文學作家的故事》
適讀年齡:8歲或以上
定價:$78 /冊

2017年2月10日 星期五

騙局和推理小說

  網絡世界難辨真偽,曾有歐洲客戶收到內地廠商電郵表示銀行戶口遭查封,要客戶將錢匯去另一銀行戶口……
  當你懷疑這類電郵時,你已在陷阱邊緣,以下是真人真事:
  甲的公司農曆假期特別多,假期時收到外地客戶乙WhatsApp轉帳單據,由於甲睡到自然醒,遲了幾小時才看見短訊。
  轉帳單據的公司名稱和銀碼正確,但銀行戶口並非甲公司的。問乙是否搞錯,乙表示甲的同事丙曾前電郵資料展示甲公司轉用另一間銀行,乙已向甲電郵求證,甲回覆確實轉了銀行戶口,並附上新帳單,囑乙匯錢到新銀行戶口。
  乙收到的電郵跟往常一樣,有公司名稱、地址、電話和職員姓名,連甲和丙寫電郵的方式都模仿到九成,可見黑客看齊雙方電郵資料,部署多月,一般帳單不出手,等到乙公司要繳付六位數美元時,才要求乙在甲公司仍放假時匯錢到外國知名銀行。騙徒掌握時間天衣無縫,連上班日子不同都算到。
  乙匯款後給甲單據,甲連忙回覆乙帳戶是假的,建議乙即時跟匯款銀行聯絡,看看能否截停巨額匯款,乙大嚇一跳,這件事隨即驚動雙方的總公司。
  甲的外國客戶乙依照新近收到的電郵資料將錢匯到黑客提供的假帳戶,兩地時差加上甲公司的假期,甲在幾小時後才發現,並告訴乙是騙局。乙的老闆聯絡銀行截停匯款,銀行職員回覆未必做到,儘管一試。
  黑客一直模擬甲和同事丙的電郵跟乙聯絡,揭發後,乙才發現假電郵地址只有一個看來近似的字母不同。黑客連甲和丙對乙的不同稱呼都模仿得到,期間截走部分甲和丙給乙的電郵,又保留一兩封真電郵混淆真偽,令三人不知早已陷入騙局。
  如果甲和乙沒有交換WhatsApp,騙徒早已得手。幸好甲放假仍開公司手機,乙公司的銀行最終可在翌日表示已截停那筆六位數美元匯款,再遲點通知就無法截停。由於甲和乙的公司老闆都要職員報警,大家才知道報警近乎無用,銀行不會給外國警察客戶資料的。
  據稱跨國網絡騙局手法「專業」,部署多時,計劃周密。即使乙用電郵問甲公司所有同事,騙徒都可以假電郵回覆。所以,遇上有懷疑的電郵時,應以其他途徑查證,例如打電話,確認方法愈多愈好。
  近年銀行收緊政策,外地生意人未必開到戶口,騙徒卻可在大銀行開設假戶口,真是奇怪。(明報專欄)

  每日都有騙案在世界各地發生,大部分可以避免的。所有騙案都有破綻,只要再三求證,騙徒不易得逞。
  愛看偵探小說和推理小說的人理應不易被騙,不必有福爾摩斯的偵探頭腦和觀察能力,學他三成功力,細心留意異常之處就是。
  日本推理小說有幾個派別,我較喜歡松本清張對社會的批判,最大的騙徒和壞人是欺壓平民的「官商鄉黑」(暫且借來一用,日本當然不是這樣形容某些階層的人)以及肥上欺下的制度,夏樹靜子以推理小說之名寫的女性悲劇也獨特,近年看得最多的是東野圭吾作品。
  廣泛閱讀好處甚多,看得多推理小說和偵探小說,別人想騙你並不容易。

2017年1月26日 星期四

穿越《不毛地帶》的人生追求

  未看過山崎豐子(1924--2013)著作的日本人都看過改編自她小說的電視劇,例如《白色巨塔》和《華麗家族》,她筆下的名醫和富商賺盡名利,才驚覺代價極大。
  三十三歲起發表小說的山崎豐子寫到八十八歲,死後出版遺作《約束之海》,依然暢銷。她不斷以小說探討人生追求,並以寫作一生回應自身提問,一直提醒讀者反思制度和人的關係。

  山崎豐子曾於報社調查部工作,採訪、調查和寫作基本功紮實,小說寫來真實細膩。以《不毛地帶》為例,她親身到西伯利亞和伊朗油田視察環境,訪問三百七十七人,資料蒐集認真。不過,香港人學她那樣寫小說的話,早已餓死。

  《不毛地帶》由日本戰敗寫到石油危機,主角被蘇軍羈押西伯利亞逾十一年。回國後兩年,應邀加入商業機構,以軍事策略打商業戰,名成利就。
  小說的軍人角色有自殺的,有回國後出家的,有頹廢的,有整理戰爭史料的,有轉戰商場的……那些是否他們追求的人生?
  順帶一提,書中寫到日本戰敗時,「大本營不斷收到來自東南亞、支那和滿洲各司令部的電報」,支那是侵略者對被侵略國的蔑稱,無論原本意思如何,這兩字早已隨戰爭轉變。(明報專欄)

2017年1月5日 星期四

故宮博物院及其他

  從小喜歡博物館,最熟悉的是台北故宮博物院,百看不厭。
  以展品來說,台北故宮的頂級收藏品比北京的多,不過,北京紫禁城本身就是珍貴歷史建築群,我同樣喜歡北京故宮博物院,無論去過多少次都不覺悶。細數兩地故宮博物院的展品分別已是中國近代史,事實是台北故宮的收藏品較珍貴。
  香港人自稱愛逛博物館會令人覺得扮高尚,那是港英加特區政府的愚民教育所致。我喜歡台北和北京的故宮博物院,然而,當聽到高官宣布故宮博物館繞過咨詢和各項既定程序「空降」香港,真是反感。香港教育從來不鼓勵學生欣賞藝術,這樣的博物館為誰而建呢?
  每間博物館都有自身命運,由興建緣起、收藏展品以至社區關係等,在在都是故事。許多博物館是城市地標,跟居民關係密切,根本不應由高官由上而下的隨意決定。
  去過全球數以百計的博物館,印象最深的是以色列博物館。義務導賞員是退休教授,她說博物館珍藏不多,但每件都是當地出土的。欣賞導賞員為博物館感到自豪,那是原居民的博物館。
  有故宮博物館並非壞事,有強權無道理才是。(明報專欄)
  跟不算熟絡的香港人在異地逛博物館,談及買書原來會令人討厭,大部分香港人的神情是「駛唔駛咁扮嘢呀」,所以,逛博物館和買書最好偷偷摸摸進行。到底有多少人關心西九和博物館?多少人在乎西九會否變成另一個地產項目?多少人留意香港的藝術發展呢?
  每間博物館都有自身故事,隨手拿四本相關書籍,非洲最大的博物館在埃及開羅,第二大在突尼西亞,那兒有不少保存完好的馬賽克畫,還有迦太基和古羅馬的歷史文物。由於遊客多數會來這間博物館,令博物館成為恐怖襲擊目標,重創當地旅遊業。

  內地博物館的書籍愈出愈美觀,但保護文物的方法追不上時代,沒有限制入場人數上限更容易破壞古蹟。看內地的博物館是早看早享受,遲看多激心。



  日本的文物跟中國的相差甚遠,不過,日本人珍惜每件收藏品,尊重傳統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