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31日 星期五

厚德載物和明德格物

  做人可以雜複,也可簡單到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八字概括。
  這兩句來自《易經》(又名《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和坤卦「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古人以天比喻命運、大自然以至一切人無法掌握的,乾卦表明人生在世,應如天一樣剛毅超卓,運行不息。坤卦展示地為萬物之母,厚實和順,容載萬物,我們待人處世亦應如此。
  民國時期,梁啟超在清華大學以《論君子》為題演說,希望學生承傳古人美德,引用自強不息和厚德載物來勉勵學生。其後,清華人將「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寫進校規,漸漸變成今日的清華校訓。

  醫卜星相同樣講陰陽五行,古代名醫都讀通《易經》,現在很少醫師熟讀《易經》,真正理解《易經》的人一定品格高尚。
  我對占卜和預見未來興趣不大,只看過《漫畫易經》,記入腦的就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
  跟「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可用於天下蒼生不同,香港大學校訓是「明德格物」,那是讀書人的自我要求--明德格物。

2015年7月30日 星期四

《狼圖騰》

  近年有不少香港人胡亂以文革作比喻,指黑為白。文革十年約為一九六七年至一九七六年,許多參與的人仍在,甚至掌握權力,他們將由上而下的政治鬥爭推為年少無知的紅衞兵過錯。紅衞兵破壞極大,有些雙手沾滿鮮血,但他們只是被人利用的工具,工具不必用自己的大腦,極其量是過河卒,沒有能力發動文革。
 將香港學生比喻為紅衞兵是錯誤的,並且是刻意誤導,就是看扁香港人不喜歡歷史、政治、哲學以至讀書。任由他們公開亂說,說得一百次一千次以後,就可以將虛構的當作事實。
  大家只要看過幾十本關於文革的書籍,自然能夠從不同角度理解這場浩劫。亂用紅衞兵比喻的人根本不認識文革,如果他們看過真正的文革歷史,看過一百本相關書籍,認真跟當年捱苦的人談過,他們應該知道誣衊香港人是可恥的。
  今日看鍾楚紅的訪問,欣然見她提及喜歡看楊絳的書,楊絳文筆溫文敦厚,即使寫及文革期間的卑劣人性,依然留有餘地。喜愛大自然和支持環保的鍾楚紅還愛看《狼圖騰》。先前公映的電影由法國人執導,拍出天地蒼茫的草原風光。
   《狼圖騰》由一九六七年說起,那是文革期間,知識青年下放鄉下野外,跟農民牧人學習的年代。如此看來,鍾楚紅起碼看過楊絳和姜戎寫及文革的書。
  小說《狼圖騰》吸引易讀,題材新穎,寫及天地遼闊,人和狼和羊同樣渺小。蒙古人跟狼一起活過不少世紀,從觀察狼群獵物學識戰略,比方說,狼會等候時機,待黃羊食飽到跑不動時,才將羊群趕到雪地獵殺,再以自然環境冰凍羊群,待春回大地冰雪融化,狼群正好用冰鮮羊來餵初生的小狼。
  依靠大自然生活的人都懂得留有餘地,厚德載物的人如楊絳都會,他們知道待人處事做得太絕,只會趕絕自己。蒙古人不會吃光黃羊,也不殺絕狼群,他們知道要保持大自然生態平衡,草原才會生生不息,世世代代的生物才能活下去。
順帶一提,某個被稱為狼的人根本沒有狼的智慧和氣度,我從來不用那樣比喻,無謂侮辱狼。

2015年7月29日 星期三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機緣匯聚才能成就一本小說,以A班系列為例,第一本寫的是《F.3A》,因為有天看詩集,喜歡俄國詩人普希金的一首短詩《假如生活欺騙了你》,覺得為這首詩寫本小說也不錯。當日看的簡介是普希金去探望朋友,朋友有個十三歲的女兒,當年的貴族女孩有本紀念冊放在客廳,讓訪客給她留言,普希金為她寫一首詩,我覺得這首詩很切合青少年的心情,面對成長的困擾,將心事寄托未來是不錯的。
  內地網站有另一版本:「《假如生活欺騙了你》是俄國詩人普希金於1825年流放南俄敖德薩同當地總督發生衝突後,被押送到其父親的領地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幽禁期間創作的一首詩歌。詩歌全文表述了一種積極樂觀而堅強的人生態度,並且因它親切和藹的口氣讓許多人把它記於自己的筆記本上,成為了激勵自己勇往直前,永不放棄的座右銘。」
  看過普希金的書,但不肯定哪個版本才是真實的,我比較喜歡初看的。提起俄國作家,公認首位是托爾斯泰,不過,俄國人認為普希金更佳。托爾斯泰小說經過翻譯後,意思變動不大。然而,普希金用俄文寫詩,翻譯後完全失去詩意,外國人不會知道普希金運用俄文精妙之處。

《F.3A》選用的中譯本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不要悲傷,也不要氣憤!
在愁苦的日子,要心平氣和:
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
心兒把希望寄托給未來,
眼前的事情雖叫人苦惱;
但一切轉眼就會過去,
一過去,生活又充滿歡笑。

內地譯本:

假如生活欺騙了你,
不要悲傷,不要心急!
憂鬱的日子裡須要鎮靜:
相信吧,快樂的日子將會來臨!
心兒永遠嚮往著未來;
現在卻常是憂鬱。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將會過去;
而那過去了的,就會成為親切的懷戀。

內地英譯本之一:

If by life you were deceived,
Don't be dismal, don't be wild!
In the day of grief, be mild:
Merry days will come, believe.
Heart is living in tomorrow;
Present is dejected here:
In a moment, passes sorrow;
That which passes will be dear.



普希金(Aleksandr Pushkin,1799-1837)

2015年7月28日 星期二

對權勢說真話《知識分子論》

  當日看罷薩依德的《知識分子論》,即時撰寫書評,文章早已收在書評集裡。
  雨傘運動後重讀這書,感受更多。在高牆不停欺凌雞蛋的時候,知識分子應如何自處?
  我並非知識分子,只是識寫幾個字。由於創作人必須面向公眾,無論影響力如何,同樣要面對自己的良心叩問,理應如第五章所寫的〈對權勢說真話〉。
  全書六章是他六次講座講稿,寫來深入淺出。台灣的譯者用字謹慎,換了是我,慣用中文權貴兩字,可能將第五章題目譯為對權貴說真話。然而,世上許多有權有勢的人並不高貴,無論如何都用不到一個貴字,譯為對權勢說話恰當得多。以前寫文章會順手寫權貴,現在已改寫為有權或有錢的人。
  薩依德(Edward Said,1935-2003)生於耶路撒冷,在英國佔領期間就讀巴勒斯坦和埃及開羅的西方學校,接受英式教育。我讀中學時,才知世上有巴勒斯坦,那時不明白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歷史,我理解中學生為何討厭看國際新聞的。直至村上春樹在耶路撒冷演講,才有更多人明白雞蛋和高牆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的比喻。薩依德是國際著名文學理論家與批評家,也是巴勒斯坦立國運動的活躍分子。
  薩依德感嘆知識分子已經變成特殊職業,集編輯、記者、政客及學術中間人於一身。他們身不由己,往往走進各種權力架構之中。反而去國離鄉的「業餘者」、「圈外人」仍有不屈不移、卓然特立的知識分子風骨。在香港有權有錢的人並不少,但有風骨的很少。

  對我來說中心的事實是,知識分子是具有能力「向」(to)公眾以及「為」(for)公眾來代表、具現、表明訊息、觀點、態度、哲學或意見的個人。而且這個角色也有尖銳的一面,在扮演這個角色時必須意識到其處境就是公開提出令人尷尬的問題,對抗(而不是產生)正統與教條,不能輕易被政府與集團收編,其存在的理由就是代表所有那些慣常被遺忘或棄置不顧的人們和議題。(p48)


  雨傘運動讓公眾看見百無一用是書生,知識分子無法阻止高牆欺凌雞蛋,不過,如果所有知識分子都有勇氣對權勢說真話,香港的局面應會改變。問題是太多人為名利樂意被政府或某些組織收編,習慣睜大眼說謊,不斷為高牆添磚。

2015年7月27日 星期一

聶魯達的詩

  聶魯達(Pablo Neruda,1904-1973)是智利外交官與詩人,1971年獲諾貝爾文學獎。他的創作有兩大主題,一是愛情,一是政治,追求民主和自由。他以西班牙文創作,跟所有翻譯的詩一樣,無法保留原文音韻,只能傳達意思。

石上人像

我的確認識他,那麼多年
跟他在一起,跟他黃金和岩的本質一起度過,
他是個疲倦的人:
在巴拉圭,他丟下父母,
丟下子侄,
丟下妻舅,
丟下房子和母雞,
丟下翻開的書。
他們來叫門。
他開門,便給警察帶走,
他們拷打他
直至他吐血,從法國到丹麥,
到西班牙到意大利,四處流徙,
然後去世,從此我再見不到他的臉,
聽不到深沉的靜默,
有一次,在風雨之夜,
當雪織出
潔淨的袍子披上山脊,
我在馬背上遙遙
望見我的朋友:
岩石是他的面孔,
他的身影迎向暴風雨,
風在他鼻子裡打斷
被迫害者長長的吼叫:
流放的人在這裡停下:
變成岩石,在祖國安居。


2015年7月26日 星期日

Joy

  有一類書籍稱為禮物書,外國出版社在聖誕節前大量出版,通常放在收銀機附近,讓讀者買書後,看見漂亮的書冊,順道買來送禮,尤其是送給小孩。
禮物書的題目一定亮麗愉快,收禮物的人看見會開心的,如Joy,可譯為喜悅、愉悅、愉快以至快樂。



禮物書不是用來讀的,因為送禮的人未必知道對方喜歡哪些作家,只知禮物書內容老少咸宜,送禮自用兩相宜。書冊設計漂亮,圍繞題目選輯名人絮語,讓人看得輕鬆愉快。

2015年7月25日 星期六

飲飲食食以外

有時不想用腦,又想看看新事物,就會看繪本。繪本比漫畫多字,未必有故事,未必好笑,像多圖少字的散文。
看得最多的是高木直子,因為她喜歡吃喝玩樂,尤其是吃,隨手翻幾頁可以放下,所以,差不多看齊她的繪本。
這本是她跟不同的人一起短線旅行和飲飲食食,麻吉就是Partner,即使次次起碼兩個人,但書名依然以一個人開始,固定形象也是限制。



這本書談到災前的福島,在輕鬆的著作中涉及令人想起悲劇的地方,應否完全刪去呢?



茨城已經不一樣,大家在談福島的核災輻射,沒有人有心情嘗試福島美食,這樣一來,我認為這本書的編輯是對的,保留福島部份,由作者誠懇寫下對當地人的關懷。書籍可以記錄已然消失的美好事物,沒有人想見天災人禍,不過,快樂時光始終值得一記。

2015年7月24日 星期五

《山海經》和妖獸都市

  甲讀私立中學,每月學費數千元,學校不斷要學生留班,可以多賺一年學費之餘,也可「整靚」學校的公開試成績,學生是吃虧的,但家長總是信任學校。
甲今年考公開試,中文不合格,一個土生土長的中國人,由出世開始在中文環境長大,讀足六年中學,智力正常,母語流利,怎可能不合格呢?
今年只有52.6%的日校考生在中文科考獲3級或以上達標成績;英文科考獲3級的達標率則微跌至52.4%,顯示接近一半日校考生中文或英文不合格。單看數字,沒有人天真得認為香港學生中英文水平差不多吧。
正常學童專心上課,做足家課,即使不用溫習,每科考試成績都應該合格,尤其是中文。現實是大量學童要花錢補習中文,仍有接近一半考生不合格,反映教育界的虛偽。
整天說為學生好的人,根本沒有為學生設想,只管令學生討厭讀課外書,討厭文史哲,討厭中文。公開試死在中文卷之上,就要報讀副學士之類的教育機構賺大錢的科目,令窮學生更難公平競爭。
甲將到外國讀書,這篇文並非為中產考生而寫,而是同情努力讀書仍考得差的基層學生,儘管知道多寫一萬字都不能改變現狀。(明報專欄)



我贊成中學生讀文言文,可讓學生讀寫簡潔中文,然而,學習古文並非為了要學生「死」在文言文考核之上。不少中小學教科書的中文例句和習作錯誤,卻可以用來誤人子弟,原因眾多,也不細表。
《山海經》是描述地理和怪物的古籍,除了早已沒有人再用的死字外,高中生應該可以明白每一個字,要是無法理解,大可看註釋,沒甚麼大不了。多讀古籍,自然知道讀書不是為了考「死亡之卷」。
語文會隨年代轉變,可惜,香港人的語文水平隨教育制度扭曲而淪落。市面上卻多了各式妖獸,足以寫本土山海經,或寫本妖獸都市。


2015年7月23日 星期四

資優生和課室大哥

  看見高學歷待業教師自殺新聞,感到難過,對社會的扭曲和變壞更覺心酸。
  教協只會裝模作樣的開記者招待會,批評教育政策、考試制度和合約教師等,擺擺姿勢,見見高官就算。任由一代又一代學生做白老鼠,更令某些人權力過大,足以操縱教師事業存亡。
教協人強馬壯,足以反對教育界的不合理事情。要是最強大的教師協會不做實事,只管開記招見高官,難道普羅大眾可以代勞嗎?
  一年合約教師即使盡忠職守,要是不懂得搞人際關係,學歷再高,教學再用心都無用。這是無法用營業額衡量的工作,好些任由高層判斷僱員能力的行業,特別多黑暗的事。
  我讀過一間中學有教師父親是校長好友,教學能力差到難以置信,卻可教下去。正如現在有些學校無意教好學生,任由學生呆坐到中三,學生遲到早退缺席無人理會。如果你是新入職的合約教師,你想改變學校文化,教好學生的話,反而會被人踢走。
  新入職教師現在要證明自己沒有性犯罪紀錄,又要接受一年合約,接受同工不同酬……
  高官認為自殺原因眾多,他們的強項就是推卸責任。(明報專欄)



  很少人這樣寫專欄,因為某些人會向報館施壓叫停專欄,所以,風花雪月文章多見,維護既得利益者的專欄更多。官場垃圾桶平步青雲,就是香港職場的寫照。
  有些教育工作者想教好學生,有些不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學是看不見即時成效的工作,用心教學往往換來挫折。如果社會「獎賞」虛偽的人,「懲罰」有良心的,最終就會變成向錢看的醬缸。
  《資優生和課室大哥》是我教寫作班的所見所聞,資優生不用教,只要說出要求,他們自會超額完成。課室大哥才要用心教導,遇上良師學好的話,對個人和社會都好……

2015年7月22日 星期三

中西醫學融合之道

有些市民誤會中醫和西醫誓不兩立,事實剛好相反。
內地有許多中西醫結合醫院,醫學訓練中西並重,考獲執業資格的醫生可以處方中藥和西藥的。然而,內地醫療體制有極大問題,以至醫生青黃不接,學藝不精的只管處方貴價藥物,內地人才要來香港買藥物。
西醫趙安慈同時是註冊中醫,由他寫中西醫學融合之道是適合的,這本書主要談長期病的保健方法,例如高血壓、糖尿病和痛風等,看西醫只能治標,一輩子食藥,那麼,中醫又能否治標,讓病人藥到病除呢?
事實是長期病往往跟病人的先天體質和生活習慣有關,如果不改壞習慣,看任何醫生都無用。
順帶一提,有些人看完中醫看西醫,必須跟醫生說。食完西藥三小時後才食中藥,除非醫生另有指示,切勿兩種藥一齊食。即使同樣中藥或西藥,次次食一倍都是拿健康開玩笑。


2015年7月21日 星期二

以大愛寫成《心靈愛語》

最近看資深傳媒人劉進圖的訪問,談到遇襲後,他要接受多次手術,然後是物理治療,這段期間,他一直看盧雲神父的書……我理解這樣的選擇。
曾教兼讀碩士班中文,我教得不太好,而學生非常好。他們全是基督徒,我沒有宗教信仰,也許傾過兩句宗教,課程完結時,有個任職社工的學生送我兩本盧雲神父著作。基督徒當然可以看天主教神父的書,怎樣看待其他宗教書籍,視乎個人胸襟器量而已。
我覺得兩書都寫得好,但閱讀時有點痛苦,加上我並非教徒,不會讀完書祈禱,將一切交給神,然後再上路,如引文所示。坦白說,我沒有看完這兩本書,只是有空翻兩頁,相信盧雲神父寫書的過程更痛苦。
假如你開心得不得了,恭喜你,希望你可以將快樂帶給不如你幸運的人。要是相反,無論你的信仰如何,我都推薦盧雲神父的書,他以智慧和愛心寫作,看罷,你自然知道何謂心靈強大。
感謝學生送書,讓我認識盧雲神父的心靈愛語。

盧雲(Henri Nouwen 1932—1996),原籍荷蘭,曾任教於美國聖母大學、耶魯和哈佛大學。自1986年應方舟團體(L'Arche)之邀加入黎明之家(Day break)服務智障人士,直到因心髒病突發安息主懷。

溫序(譯者溫偉耀)

《心靈愛語》是盧雲最後一本的遺著,或許也是他作品之中最深的一本。

我們說的“深”,不是深奧的“深”,而是深邃的“深”因為這本書是他在很深很深的痛苦經歷和很深很深的沉思之中孕育出來的。

當我第一次翻閱這本書的時候,我心靈有很大的震撼。書中每段說話雖然短,但都盛載著多番掙扎和摸索出路的深切體驗。盧雲是心理輔導和靈修學兩方面的大師,而自己卻竟然有整半年長的時間,掉進靈命低潮的深淵裡。在這段痛苦和摔得粉碎的日子,盧雲差不多每一天給自己寫一段“屬靈訓喻”,去開解、鞭策、安慰以及鼓勵自己。可以想像得到,大師級的盧雲在危機開頭要進行自我治療(self-therapy),肯定盡用了他一切所能——靈修學的、心理輔導的——在心靈的死蔭幽谷之中去挽救自己。這種在千刀萬刃中熬煉出來的篇章,肯定是結合靈修和心理輔導的極品。(頁三)

【向裡面呼喊】(盧雲)

『心靈的呼喊』
我在患難之日,尋求上主,雖整夜伸手,亦不覺辛苦,我的心靈且不接受安撫。(詩77:3)

『盧雲的沉思』
在你裡面,人性和神性正呈現分裂。 骨子裡擁有天主賦予的神性,你是知道天主的心意、天主的道路和天主的愛。 然而,你的人性卻與之隔絕了。你渴望得到情感、受到照顧,以及慰藉等人性的需要,大都與你那神聖空間分離了,你的召命便是要使自己這兩部分得以復合。
你必須逐步從向外呼喊——向那些你以為可以滿足你需要的人呼喊——轉為向內呼喊。在那裡,你可以讓天主擁抱和承載你。祂會臨格在一班愛你的人當中,以他們的人性作工。沒有任何人可以獨力滿足你所有的需要。在你的傷痛之處,的確有人伸出他們的手來擁抱你,並且向你展示天主忠誠的愛。

『容我再上路』
「我信!請你補助我的無信罷!」(可9:24),我「心神固然切願,但肉體卻軟弱。」(太26:41)正說中我的經驗……
我願意終止這掙扎……
但這不意味著我放棄,不再負責任,而是發自一種對天主絕對的信任……
我信任天主,超過我憑理智和經驗對事情的估計……
我信任天主,超過我最期待的情況……
然後,我竟發現天主的手原來一直沒有離開我,只是我那不安的心靈看不見罷了……  (頁三一至三二)


2015年7月20日 星期一

相信未來

原本不認識食指的詩,因為首次在淘寶購物(運費計算複雜,分分鐘比貨品貴,並不推薦),店主附上答謝信,自言跟食指寫詩時歲數相若,要是屬實,大概二十歲,她在信中引用「相信不屈不饒的努力,相信戰勝死亡的年輕,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大家可以讀到整首詩充滿熱情,難怪在文革已經開始的一九六八年發表旋即大受歡迎,但即時被禁。詩迷只能地下抄寫背誦,那是全中國學校停課十年的開端,未來並不樂觀,不過,青少年依然熟讀這首詩,依然相信未來。
希望所有學生能夠相信自己,相信未來,無論今日的成績如何,只反映你以前的能力,從現在開始努力就是,挺起脊樑,勇敢面對未來挑戰。


相信未來          食指(郭路生)

當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臺,
當灰燼的餘煙歎息着貧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執地鋪平失望的灰燼,
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未來。

當我的紫葡萄化為深秋的露水,
當我的鮮花依偎在別人的情懷,
我依然固執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淒涼的大地上寫下:相信未來。

我要用手指那湧向天邊的排浪,
我要用手掌托起太陽的大海,
搖曳著曙光那隻溫暖漂亮的筆桿,
用孩子的筆體寫下:相信未來。

我之所以堅定的相信未來,
使我相信未來人們的眼睛——
她有撥開歷史風塵的睫毛,
她有看透歲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們對於我們腐爛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悵、失敗的苦痛,
是寄予感動的熱淚、深切的同情,
還是給以輕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諷。
我堅信人們對於我們的脊骨,
那無數次的探索、迷途、失敗和成功,
一定會給予熱情、客觀、公正的評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著他們的評定。

朋友,堅定地相信未來吧,
相信不屈不饒的努力,
相信戰勝死亡的年輕,
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2015年7月19日 星期日

由冥王星漂亮照片看《時間簡史》

美國太空總署發放的冥王星照片,讓全球天文學愛好者欣喜不已,冥王星真是漂亮。
有權有錢的人總想愚弄民眾,普羅大眾愈多思考盲點,他們愈易抓緊權力和財富,所以,很少國家的教育政策會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傳播媒介更以媚俗討好大眾,令新一代往更低俗的方向走去。幸好,現實並非只有低俗。
一九九二年,出版人估計霍金的《時間簡史》可以賣二三千本,與此同時,麥當娜推出寫真集《Sex》,出版人估計大賣,結果是麥當娜寫真集大賣,《時間簡史》銷量更佳,至今累積銷量超過二千五百萬冊,他的傳記電影也叫好叫座。
大跌眼鏡的人只好說許多人看不明白,只買不看。也許我是看不明白的讀者之一,不過,我認為這是好看的書,大家不妨一讀,看看自己的物理知識是否早已還給老師。從小讀文科的朋友看了這本書,下次仰望星空之時,除了想起中國和希臘神話外,也許還會想到黑洞,儘管黑洞不太浪漫。

引文為譯者序,科學家的文句簡單利落,很快用到句號。

宇宙論是一門既古老又年輕的學科。作爲宇宙裏高等生物的人類不會滿足於自身的生存和種族的綿延,還一代代不懈地探索著存在和生命的意義。但是,人類理念的進化是極其緩慢和艱苦的。從亞里斯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說到哥白尼伽利略的日心說的演化就花了二千年的時間。儘管人們知道世間的一切都在運動,只是到了本世紀二十年代因哈勃發現了紅移定律後,宇宙演化的觀念才進入人類的意識。人們甚至從來沒有想到過宇宙還會演化。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表明,宇宙的物質在引力作用下不可能處於穩定的狀態。即使在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中,情況也好不到哪兒去,爲了得到一個穩定的宇宙模型,他曾將宇宙常數引進理論中。他們都希望在自己的理論中找到穩定的宇宙模型。可見,宇宙演化的觀念並不是産生於 這些天才的頭腦之中。(頁一)

2015年7月18日 星期六

《公屋醜聞──一名記者的追查實錄》

  香港人買樓從來不容易,但殖民地政府仍有大建公屋的德政。
房屋政策反映政府對待基層市民的心態,說謊哄騙市民是花招,興建屋邨讓市民安居樂業才見真章。殖民地時期政府興建廉租屋邨,九龍的蘇屋邨依山而建,環境闊落,裝修平實,華富邨位於薄扶林,景色怡人,大坑勵德邨更是令人讚許的案例。
鄔勵德是英國建築師,半個世紀前任工務司和房屋協會委員,帶領興建屋邨,每個單位有獨立廚房和廁所,成為「鄔勵德原則」,勵德邨就是紀念他命名。特區高官只管做劏房生意,劏房何來獨立廚房和廁所呢?
並非所有殖民地官員全是好人,不過,在歷史留名的港督和高官都真心為市民設想,施行德政,並非貪腐庸碌只想淘空香港儲備之流。
回歸後,不少基建項目由內地企業負責,無視內地有些建築物沒有鋼筋,有些水管用廉價的金屬接駁,令食水含鉛量超標。這些醜聞屢見不鮮,只是特區政府把關不力(抑或另有內情),要香港人不斷用高價向內地購入質量成疑的產品。
回歸前,興建公屋涉及多個部門的人,在廉政公員專署成立之前,跟你說沒有人貪污都是騙你的。比方說,由於石屎強度必須專業檢測,只要買通把關人,公眾不會知道建築時偷工減料,反正問題不會即時出現,所以,無論回歸前後,都有不合規格的公屋。
《公屋醜聞──一名記者的追查實錄》是記者黃華輝為香港人而寫,扉頁印上「給我的兒子」。這是值得一讀的書,由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出版,也許已斷市,不妨去各處圖書館借閱。
我們要法治而非人治,必須維護良好制度重要。三權分立可以制衡權力,加上傳播媒介的第四權監察,即使某些掌權者貪污腐敗,也不至於弄成巨大破壞。

2015年7月17日 星期五

楊絳談《圍城》/祝楊絳一0四歲生日愉快

  今日是著名作家楊絳一百零四歲生日,身體健康和思路清晰,還在寫作。祝願她如意吉祥、隨心所欲。
楊絳畢業於清華大學、牛津大學和巴黎大學,於一九三五年跟錢鍾書結婚,為錢鍾書筆下「最賢的妻,最才的女」,精通英語、法語和西班牙語,前兩者是她讀大學必須,最後是她在四十七歲時想學,很快學到專業翻譯水平,將西班牙名著《唐.吉訶德》譯成中文。
楊絳在百歲訪談時說:「感覺每一天都是新的,每天看葉子的變化,聽鳥的啼鳴,都不一樣,new experience and new feeling in everyday.」
這本《圍城》是我讀中學時在書店買的,那時無錢食飯都要買書,每本書都經過慎重考慮才買,用膠紙貼好書角,以免太快摺縐,再用包書紙包好,非常珍惜每本書。
也許中學生看《圍城》會覺得悶,不過,看得多少是多少已不錯。引文是「最賢的妻,最才的女」為丈夫所寫的序開首三段,原文太長,不妨買本書回家慢慢看。

楊絳寫錢鍾書

錢鍾書在《圍城》的序裡說,這本書是他「錙銖積累」寫成的。我是「錙銖積累」讀完的。每天晚上,他把寫成的稿子給我看,急切地瞧我怎樣反應。我笑,他也笑;我大笑,他也大笑。有時我放下稿子,和他相對大笑,因為笑的不僅是書上的事,還有書外的事。我不用說明笑什麼,反正彼此心照不宣。然後他就告訴我下一段打算寫什麼,我就急切地等著看他怎麼寫。他平均每天寫五百字左右。他給我看的是定稿,不再改動。後來他對這部小說以及其它「少作」都不滿意,恨不得大改特改,不過這是後話了。
鐘書選注宋詩,我曾自告奮勇,願充白居易的「老嫗」——也就是最低標準;如果我讀不懂,他得補充註釋。可是在《圍城》的讀者裡,我卻成了最高標準。好比學士通人熟悉古詩文裡詞句的來歷,我熟悉故事裡人物和情節的來歷。除了作者本人,最有資格為《圍城》做註釋的,該是我了。
看小說何需註釋呢?可是很多讀者每對一本小說發生興趣,就對作者也發生興趣,並把小說裡的人物和情節當作真人實事。有的乾脆把小說的主角視為作者本人。高明的讀者承認作者不能和書中人物等同,不過他們說,作者創造的人物和故事,離不開他個人的經驗和思想感情。這話當然很對。可是我曾在一篇文章裡指出:創作的一個重要成分是想像,經驗好比黑暗裡點上的火,想像是這個火所發的光;沒有火就沒有光,但光照所及,遠遠超過火點兒的大小。創造的故事往往從多方面超越作者本人的經驗。要從創造的故事裡返求作者的經驗是顛倒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經過創造,就好比發過酵而釀成了酒;從酒裡辯認釀酒的原料,也不容易。我有機緣知道作者的經歷,也知道釀成的酒是什麼原料,很願意讓讀者看看真人實事和虛構的人物情節有多少聯繫,而且是怎樣的聯繫。因為許多所謂寫實的小說,其實是改頭換面地敘寫自己的經歷,提升或滿足自己的感情。這種自傳體的小說或小說體的自傳,實在是浪漫的紀實,不是寫實的虛構。而《圍城》只是一部虛構的小說,儘管讀來好像真有其事,實有其人。

2015年7月16日 星期四

別為成敗抓狂

台灣出版社翻譯了一系列《別為小事抓狂》(Don't Sweat the Small Stuff),這本是關於職場的。這類書看書名和題目都差不多,內容通常只是解釋,我在台灣書店見特價才買的。 :)

公開試派成績單後,自然有人快樂有人愁,有篇「用心競爭」頗有意思。作者開筆寫競爭是生命中的事實,別假裝不存在。既然我們必須參與,如何才能做到勝固欣然敗亦喜呢?

競爭就是要贏的觀念創造了許多可憐的贏家和輸家。我們的心理意識變成:除非你贏,否則就是下地獄。這是種有傷害性的訊息,傳送給孩子們一種妄自尊大的錯誤觀念,是非常不健康而醜陋的。何不用這樣的訊息取代呢:盡其所能,賣力地競爭,享受每一個時刻--如果你輸了,也輸得快樂,這才是真正的用「心」競爭。(頁207)


這書譯筆一般,以這樣的文筆考公開試應該會輸,即使不介意輸贏,做每件事都要盡力而為,有些書是看內容,避免學習那種文筆。

2015年7月15日 星期三

A班之粉筆字

書展開鑼,好像沒有任何話題和氣勢,也許是靜靜選書和看書的時機。
剛剛收到最新小說《A班之粉筆字》,單看封面,有點鬼故的感覺,因為粉筆字很易抹去,字體顯得鬆郁濛。這次的時空由雨傘運動寫到股市大升大跌,逛書展的朋友可到突破出版社的檔位看看,指正指正。:)


先前六本由2003年SARS肆虐寫起,希望未來研究歷史的人,可以多一套小說了解香港變遷。

2015年7月14日 星期二

從《詩經》看大自然

今日續談《詩經》的植物圖鑑,嗯,好趕客,不過,我從不視人為客。
《詩經》作品可上溯西周初年,下至春秋中葉,大概由公元前十一世紀至六世紀。不少古人用語流傳至今,古詩提及的植物也生長至今,可別輕視一朵花一條草。

我們祝人壽比南山和老如松柏,原句可見於上述古詩。全球有八十種松樹,《詩經》寫的松應為華北的油松、白皮松和華山松等。

種植稻的歷史比《詩經》更久,起碼有四千年,文中的黍稷粱稻都是國民主糧。木字部首的梁不能食,米字部首的粱才能食用和製酒,如高粱酒。古詩談食物寫到萬壽無疆,古人總將飲食和生死聯繫起來,正如問人死得未的古文是「還能飯否」。

古人都會送花,例如送芍藥。牡丹是花王,芍藥是花相,兩者都是花中貴裔。

2015年7月13日 星期一

從《詩經》蟻民看今日的公民

《詩經》匯聚民間流傳的詩,作者大多佚名,詩名多用第一句首兩字或四字,如今日談的〈擊鼓〉。最古老的詩歌至今仍未過時,可見人性從沒改變。
張愛玲喜用「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詩中主角只願跟愛人同偕白首,卻身不由己,無法信守承諾。
極權而貪腐的人總是欺凌百姓,催眠百姓相信自己命賤如蟻,任由「竊鈎者誅,竊國者侯」。
古時全球有九成人是文盲,盲從苛政無話可說。現今教育普及,人人都應該知道自己的公民權利,依然盲從權力就是誤己誤人。
家有兩本《詩經》,遲點介紹談植物的。

〈擊鼓〉
擊鼓其鏜,踴躍用兵。土國城漕,我獨南行。
從孫子仲,平陳與宋。不我以歸,憂心有忡。
爰居爰處?爰喪其馬?於以求之?於林之下。
死生契闊,與子成說。執子之手,與子偕老。
於嗟闊兮!不我活兮!於嗟洵兮!不我信兮!(頁九五)

網上翻譯:
敲鼓聲音響鏜鏜,鼓舞士兵上戰場。人留國内築漕城,唯獨我卻奔南方。
跟從將軍孫子仲,要去調停陳和宋。長期不許我回家,使人愁苦心忡忡。
安營紮寨有了家,繫馬不牢走失馬。叫我何處去尋找?原來馬在樹林下。
“無論聚散與死活”,我曾發誓對你說。拉着你手緊緊握,“白頭到老與你過”。
歎息與你久離别,再難與你來會面。歎息相隔太遙遠,不能實現那誓約。

2015年7月12日 星期日

小王子和狐狸

跟不看書的朋友閒聊,我說若只看一本書,看《小王子》好了。法文寫成,全球譯本無數,看中譯本記住看法文譯中文的。我看過多個中譯本,有些由英譯本譯中文,差到難以置信,所以,無論任何著作,看中譯本要留意版權頁,最好買原文翻譯的。
《小王子》簡單易讀,通常放在兒童文學欄,不同年齡的讀者會看到不同意思。在單調的人生之中,人到底追求甚麼呢?
作者安東尼是飛機師,飛行時曾在沙漠遇險,也許在那兒遇見小王子。他最後在天空失蹤,說不定只是飛到狐狸說的另一星球去。


The fox seemed perplexed, and very curious.
"On another planet?"
"Yes."
"Are there hunters on that planet?"
"No."
"Ah, that is interesting! Are there chickens?"
"No."
"Nothing is perfect," sighed the fox.
But he came back to his idea.

"My life
is very monotonous," the fox said. "I hunt chickens; men hunt me. All the chickens are just alike, and all the men are just alike. And, in consequence, I am a little bored. But if you tame me, it will be as if the sun came to shine on my life. I shall know the sound of a step that will be different from all the others. Other steps send me hurrying back underneath the ground. Yours will call me, like music, out of my burrow. And then look: you see the grain-fields down yonder? I do not eat bread. Wheat is of no use to me. The wheat fields have nothing to say to me. And that is sad. But you have hair that is the color of gold. Think how wonderful that will be when you have tamed me! The grain, which is also golden, will bring me back the thought of you. And I shall love to listen to the wind in the wheat . . ."
The fox gazed at the little prince, for a long time.

2015年7月11日 星期六

新書《粉筆字》

  今年書展會出版第七本A班系列的小說《粉筆字》,非常喜歡這個系列,可以用數十萬字去寫一群主角的成長,以及香港的轉變。
  我的創作方法很原始,全部在大腦構思,然後寫出來。看過許多教創作的書籍建議人隨身帶備筆記簿,看見有趣事物就寫下來,或待靈光一閃,即時記錄,所有零碎片段都可以豐富創作。
  我會跟學生說這種方法,但從來不用,也許懶得到家,在大腦寫初稿方便得多。《粉筆字》的結構是新嘗試,有一章全是群組對話,要是早知「有鬼出賣隊友」鬧劇,無論如何都要加上花和龜等「吉祥物」。
  小說寫最近一年的事,當然寫到雨傘運動,但不是重點,重點是我城的未來。我覺得市民沒有撕裂香港,藍黃並不對立,正如我永遠站在追求公平公義的一方,如果藍絲帶的人講得出自己如何追求公平公義,我沒有理由站在對立面。
  起初是《城市文藝》總編輯梅子約稿,想起雨傘運動常見的粉筆字和粉筆畫,才寫這本小說。粉筆字很易抹去,或被雨水沖走,但每個人做過的事都會永遠存在,無法抹走的。
  原本還想修改小說,不過,總編審稿後表示小說好看,充滿張力,不用改。校稿時發現真的不用改,很高興完成這本小說。希望A班系列讀者喜歡這本新書,未看過的朋友大可由這本看起。

2015年7月10日 星期五

西西《猿猴志》

  每次在中學講座都會介紹西西著作,很少看書的學生不妨由《縫熊志》看起,圖文並茂,十分好看。
  西西是2011年香港書展「年度文學作家」,縫製毛熊以後,再親手縫製猿猴,加上跟何福仁的對談,成為《猿猴志》。為了這本書,西西親身到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和中國等地的動物園、保育中心和熱帶雨林去,實地觀察猿猴,製成五十一隻模樣不同的猿猴布偶。
  跟《時間的話題》一樣,西西和何福仁的對談以猿猴開展,從而談及中西文學、繪畫、戲劇、電影里的猿猴形象,又及人類與猿猴的關係。西西自言:
  我們的談話,如果有一個主題,那就是尊重生命,爲那些人類發展上一直受歧視的生命說話,猿猴是切入點。<br>   閱讀猿猴,其實是閱讀我們自己,可以讀到彼此的相同,也可以讀到彼此的相異。
  而希望人類對於自然環境的珍惜、尊重,生靈能否自由且愉悦地存在着,在每隻猿猴諧趣、繽紛的造型色彩下,誠是全書的諄諄關懷。


  地球上眼睛特大的靈長目小動物本來多著哩,除了跗猴,還有蜂猴、叢猴、旨猴和夜猴等等,如今可都面臨絕滅。這些夜行動物,各有一雙特大的眼睛,分佈在亞洲和南美洲。
  蜂猴(slow Loris),一般人稱之為懶猴:眼睛大,個子小,身體特胖,臉面趣怪,加上性情溫和友善,顯然很討人喜愛。於是,有人當作寵物,帶入了民居。但它們並非貓狗,不是專業的動物學家或飼養員,如何飼養?幸好到頭來也有不少人把它們轉送到保育中心去了。雲南有好幾個蜂猴保育中心,不知情況如何,能夠去看看就好。
  說它們是懶猴,可有多懶呢?比起樹懶好多了。樹懶真的是慢郎中,入水擅泳,到了樹上,反而爬行得極慢,難怪看見猛獸時,也無法快快攀逃,往往給撲了下來。懶猴行動緩慢,但比樹懶還是快得多;捕食起來,手腳也是蠻利落的。它們只是天生不愛胡亂走動,尤其在白天,抱住一枝樹幹,彷彿枕頭,呼呼大睡。有時長時間一動不動,反而可以活命。當掠食獸來襲,大家紛紛奔逃,跑動之物會成為追捕的目標,蜂猴呢,被當作樹幹。另一方面,和樹懶一樣,不愛走動的蜂猴也被地衣和藻類看中,一有機會就附在它們身上,吸收水氣和碳酸氣,結果繁殖生長,把宿主變成大繭,形成和環境相似的保護衣。所以蜂猴又叫擬猴,好像它們會模擬綠色植物,逃避天敵。
  豢養過蜂猴的人說它們喜歡讓人抓癢,喜歡得伸開雙臂,作飛翔狀。替它呵癢,也許不知道,蜂猴是靈長目中唯一有毒的生物。毒液就在胳肢窩。它用舌去舐,然後把毒液塗在手臂上,當它張大雙臂,它其實在抗議,就看誰中招了。   蜂猴不像叢猴,並不擅跳躍,只會爬行,四肢等長,手指粗長,尖端有軟墊,攀抓力強。模樣容易辨識,因為眼眶外有黑圈,成火焰狀伸展上額頭。背上有道橙色直紋,從項頸直達尾部。
  2010年7月,英國動物學家在斯里蘭卡熱帶森林發現已絕跡六十年的灰瘠蜂猴(Horton Plai slender loris),當年英國的殖民者為了種植茶樹,大量斬伐樹林,令這美麗的小動物喪失家園,從此失去影踪。灰瘠懶猴的背紋與一般蜂猴橙色的背紋不同,它是灰色的,同樣從頸項延伸至尾巴。動物學家為它做了一番體檢、紀錄,然後放回森林。這做法真好,並不是把它收歸動物園,或者製成稀有標本。(p24-25)

2015年7月9日 星期四

余華小說《第七天》

蓮花襲港,在八號風球下談余華的小說《第七天》。想起領導人連日來的「暴力救市」,小說讀來更覺荒誕。
余華的《兄弟》分上下兩冊出版,上冊是文革的血腥荒誕,下冊是經濟改革下的光怪陸離,我比較喜歡上冊,下冊有點易放難收的感覺,比現實更誇張醜惡,某些情節是不必要的嘲諷。
《第七天》毀譽參半,批評的人認為作者只是重寫現實陰暗面一次,全本小說就像微博大匯集。這些批評是對的,書中有不少對白熟口熟面,例如談到不信任權力階層的謊話,就用「連標點符號都不信。」
面對批評,余華表示:「中國現實太荒唐,你永遠趕不上它,我妒忌現實!我們老說文學高於現實,那是騙人的,根本不可能的。」
《第七天》是主角死後的七天故事,以不同的遊魂野鬼的角度重看現實荒唐,如最後的引文。「我」是主角楊飛,死後在陽間遊走,看見暴力拆遷的情況。現實就是如此,近年因拆遷而無辜死去的人並非少數,這樣的事情是作家無法想像的。
我覺得小說好看,余華真是講故事高手,看他的小說就像聽人講個動聽故事,吸引人由頭看到尾的。如果他可以好好剪裁荒誕的新聞,將現實自然融入小說,就不必面對那麼多批評。

我行走在若隱若現的城市裡,思緒在縱橫交錯的記憶路上尋找方向。我思忖應該找到生前最後的情景,這個最後的情景應該在記憶之路的盡頭,找到它也就找到了自己的死亡時刻。我的思緒借助身體的行走穿越了很多像雪花一樣紛紛揚揚的情景之後,終於抵達了這一天。
這一天,似乎是昨天,似乎是前天,似乎是今天。可以確定的是,這是我在那個世界裡的最後一天。我看見自己迎著寒風行走在一條街道上。
我向前走去,走到市政府前的廣場。差不多有兩百多人在那裡抗議暴力拆遷,他們沒有打出抗議的橫幅,沒有呼喊口號,只是在互相講述各自的不幸。我聽出來了,他們是不同強拆事件的受害者,我從他們中間走過去。一位老太太流著眼淚說她只是出門去買菜,回家後發現自己的房子沒有了,她還以為走錯了地方。另外一些人在講述遭遇深夜強拆的恐怖,他們在睡夢中被陣陣巨響驚醒,房屋搖晃不止,他們以為是發生了地震,倉皇逃出來時才看到推土機和挖掘機正在摧毀他們的家園。(p31-32)

2015年7月8日 星期三

李碧華小說《生死橋》

今年書展的年度作家原是李碧華,不過,她已經推掉,更在專欄寫明並非婉拒,而是堅拒。
看過她大部分著作,比較喜歡早期的,例如《胭脂扣》和《霸王別姬》,小說電影版都有張國榮,李碧華在專欄提過不少人想再拍《胭脂扣》,但她拒賣(沒有強調是婉拒還是堅拒)版權,因為她認為沒有人可取代梅艷芳的如花和張國榮的十二少。
《生死橋》的故事比較複雜,曾想搬上銀幕,同樣由張國榮飾演主角,可惜最終不成事。小說由民國十四年的北平天橋說起,主角是三個薄命的小孩,全書以貓貫穿,他們算命後,有貓跑過而將三張紙搞亂,三人的命運是生不如死、死不如生和先死後生,可見是悲劇。
但願香港的命運是置之死地而後生,待有天絕地反彈,好讓作家高高興興接受應有的一切。
小說最後一章是民國二十四年的北平,收筆如下:

天地間有頭迷路的貓兒,黑的,半根雜毛也沒有。悽惶地碰上她。滿目奇異地瞪着她,不辨生死,不知底蘊。情急之下,一跳而過,朝北疾奔。
就像被個頑皮的小姑娘追逐着。
朝北,
直指
雍和宮......
(p510-511)

2015年7月7日 星期二

大江健三郎小說《靜靜的生活》

大江健三郎不少作品圍繞長子大江光而寫,《靜靜的生活》近乎自傳體小說,文中的IYOO是大江光,名字原是小熊維尼好友驢仔的,小00是他的幼子,敘事的「我」是他的女兒。引文是我為嚴重智障的哥哥剪髮未返而焦灼,具體而微地寫出照顧智障者的難處,許多瑣碎事情加起來就是極大的精神負擔。不過,一家人自有溫馨樂趣,IYOO不時逗得大家笑起來。
小說平淡如水,寫出大部分人將智障者定型的謬誤,沒有想過智商接近的人言行同樣有分別。智障者並非永遠的小孩,他們同樣有成長的煩惱。


警車的警笛聲以各種方式不斷地重覆鳴響,我一方面徒勞無功地確定 IYOO 此時尚未回家——小 OO 到補習班去了——一方面懊惱著沒有養成陪著他直到剪完髮的習慣,以致造成無可挽回的後悔……
儘管如此,我還是讓自己振奮起來,穿上慢跑鞋跑出去。在哥哥回家途中應該會經過的第三個轉角,也就是連接家與理髮廳之間的動線稍微外側的方向,在那排空地、建築物、樹籬笆都保持原樣的房子的外圍,停著四輛警車。在還看得見人們臉上、脖子上冒著汗漬的夏末黃昏的光線中,附近的人們佇立在轉角的陰涼處,眺看著工作中的警察。
雖然我身體的重心已經往那個方向移動,但又迅急拉回衝出去的力量,站在離我最近穿著半長襯褲的老先生旁邊,胸口撲通撲通地跳著詢問他:「是車禍嗎?」回過頭來的老人容貌已沉暮老朽,臉上的神氣是劇情高潮迭起的電視連續劇中都可以看見的憂慮表情。在那兒,我隱約感覺到警察正在處理的事似乎隱含了比一般車禍有著更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老人臉上的皮膚因血色而浮現艷澤的紅潤,似乎是情緒激動而紅著臉,「不是車禍!」他憤慨地說。「好像是色狼,妳最好不要從這邊過去。」
我施了禮,使勁地將肩膀轉換方向,重新往哥哥回家應該會經過的路線跑去。一邊想著,「唉呀!是色狼!在這個國度中還沒聽說過有同性戀的色狼,那麼 IYOO 沒事、沒事!」一邊咀嚼著一下子漫漶心胸的安心感。但是到了理髮店一看,會客室和剪髮室裡面一位客人也沒有,店裡已經開始掃除工作。沒錯吧!小師傅拿著掃把抬起上半身,訝異地說道:「令弟很早就回去了呀!」經常有人弄錯關係,對我來說也不是稀奇的事了。
歸途上,我再次被新的恐怖想像攫獲。沒有同性戀色狼雖然是漫無根據的想法,但是難道不可能反而是 IYOO 去攻擊誰嗎?也許哥哥在一開始並無意侵犯,不過他對可愛小女孩親切的舉動,反倒令對方退怯……,再加上 IYOO 對叫聲或哭聲原本就很討厭……
哥哥平安無事地回到家裡,坐在起居室的沙發上查看晚報周刊的一週 FM 頻道節目表。我坐在哥哥旁邊,讓還在撲通撲通跳的胸口平靜下來。哥哥瞥了我一眼,大概有點莫名所以,但隨即沉默地以紅筆圈選著古典名曲。(p22-23)

2015年7月6日 星期一

讀一首情詩

城市人總是步伐急速,整天追趕甚麼似的,唔好急,最緊要快,跟詩情畫意漸行漸遠。
美國有生產商為顧客提供朱古力之餘,還奉上情詩一首,每張包裝紙都印首情詩。朱古力和愛情原本就接近,這樣的包裝還讓情詩普及起來。從來沒有詩人寫詩發達,連李白、杜甫和莎士比亞都不可以,不少詩人甚至沒有留下名字,中文稱為佚名,英文是Anonymous或Unknown Author。以下的詩是我食完朱古力看見的,作者佚名。「古狗」一下,才知頗為流行,還有人唸出來的。
喜歡寫詩的朋友不妨多寫幾首,讓人生變得更美麗。

If You But Knew

If you but knew
How all my days seemed filled with dreams of you
How sometimes in the silent night
Your eyes thrill through me with their tender light,
How you, 'mid other forms I seek--
Oh, love more real than though such dreams were true
If you but knew.

Could you but guess
How you alone make all my happiness,
How I am more willing for your sake
To stand alone, give all and nothing take,
Nor chafe to think me bound while you are free
Quite free , till death, to love you silently,
Could you but guess.

Could you but learn
How when you doubt my truth I sadly yearn
To tell you all, to stand for one brief space
Unfettered, soul to soul, as face to face,
To crown you queen, My queen, till life shall end,
My lover and likewise my truest friend,
Would you love me, dearest, as fondly in return,
Could you but learn?

2015年7月5日 星期日

為自己閱讀

  曾到東華三院辛亥年總理中學教寫作班,由於不會記錄,不肯定教過兩年還是三年,只記得學生聰明好學。主動參加寫作班的學生大多喜歡閱讀和寫作,要不然不會來,教班跟講座完全是兩回事。
  這次在禮堂跟初中生談閱讀,當中自有從不看書的,希望這些學生培養閱讀習慣,當作送給自己的禮物,未來的你會感謝你此刻愛上讀書。
  以前教學和講座都比較上心,期望教好每個學生。首次教寫作班時,甚至渴望快點教下一課,好讓我可以教得更好。隨閱讀風氣愈來愈差,近年學懂盡力講解,然後放手。
  學生喜歡閱讀就最好,我樂意解答學生疑難。學生抗拒閱讀的話,不要緊,做個好人就是,我依然在這兒,要是學生有天想找人談閱讀和寫作,我可以陪大家一起追求知識。
  在閱讀講座當然談讀書的好處,以個人經驗來說,廣泛閱讀可以讓人走出環境局限。講座結束前,有學生舉手發問,問題很有意思。我轉問在座學生可明白同學問題,不少學生搖頭。如果我理解正確,他想說有些作家寫閱讀壞處多,因為人知道愈多愈不快樂。比方說,你不知世上有電腦,自然不想擁有電腦,也不會為沒有電腦而煩惱,人生簡單和快樂得多。這是他的想法,不是問題,相信他想問閱讀的壞處可會比好處多呢?
  當下回答莊子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矣。」人生有限,知識無窮,追求太多自然會不開心。不過,讀書讓我們明白事理,還教我們學識分辨輕重緩急,有些人和事值得追求,有些可以不理。
  坊間有許多心靈雞湯式金句和文章,強調頭腦簡單才會快樂,寫的人根本不知道思想複雜有思想複雜的樂趣。當然,純真小孩經常大笑是事實,但沒有人可以永遠留在童年。有些人誤會智障人士是長不大的孩子,其實,他們同樣只有一次童年,並非永遠的孩子,只是較難表達自己的想法。可見於大江健三郎的長子大江光的音樂,他在成年後早已有自己的想法。
  有些人認為智商高一定痛苦,由於智商高的人不會跳出來說自覺快樂和幸運,只好任由智商不高的人自說自話。事實是一個人是否快樂,未必跟智商有關。
  不認識電腦可以快樂,知道電腦而不介意沒有是另一種快樂,隨時可以擁有電腦但選擇不要也是快樂。簡單來說,讀書人比不讀書的更易感到快樂,因為選擇權在自己手裡。
  港英政府的教育政策跟宗主國相距甚遠,因為英國政府要培養獨立思考的國民,但不願殖民地市民擁有獨立思考能力,只會教大家努力賺錢,聽話守法,讀書為了考試,不願學生喜歡文學、歷史、哲學和藝術。
  殖民地教育有人為的缺陷,特區政府將缺陷擴大,恨不得全部學生只懂得考試範圍的東西,聽教聽話,好讓新香港人統治。
  我經常跟學生說每個人都會犯錯,但要懂得從錯誤中學習,別重複犯同一錯誤,廣泛閱讀可從別人的錯誤學習,看見前人掉進陷阱,我們就懂得避免掉進類似陷阱。不過,有時候明知傷害自己的事都要做,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我們一定會遇上品格低賤的人,那種人或抄襲、嘲諷、造謠生事、踐踏攻擊……諸如此類,不必理會。除非涉及公眾利益,或傷害家人,或危害人身安全,才要反擊。
  涉及公眾利益的例子是康文署跟教協合辦的中學生好書龍虎榜近二十年在初選的六十本書篩走我寫的書,多次虛心討教,希望知道初選準則,因為我見不少入選書籍不知所謂,但從沒答覆。
  讀書可讓我們選擇做個好人,活得俯仰無愧,最低限度不要主動傷害任何人。讀書人可以不理會惡毒的人身攻擊,但不能對社會的不公義事情沉默。
  圖為大江光的樂譜《廣島的安魂曲》,我不時在講座談大江健三郎如何栽培長子大江光的事情。因為胚胎發育缺陷,令大江光出世後要切去大半腦袋,永遠無法發展智力,不過,透過作曲,讓人知道他有複雜思想,只是無法用語言表達出來。

2015年7月4日 星期六

十三歲的心事:《安妮的日記》

安妮(Ann Frank,1929-1945)跟家人為逃避納粹德軍追捕而躲起來,沒有正常生活,只好將寫日記當作跟好友傾訴。她死在集中營後,第二次世界大戰也結束,《安妮的日記》得以出版,影響深遠。
看見別人的苦難,平凡如你我者會覺沮喪,因為束手無策,不知道怎樣才可以幫忙。這時候,我相信心靈力量和書寫能量,只要保持同理心,將一切寫下來,可以留給後來者參考。
以安妮這篇日記為例,她是旁觀者,也是局中人,她隨時會死在「有史以來最殘忍的怪物手中」,後來也如此。她的驚恐如此真實。我們看她的日記,依然感受到當日的恐怖氣氛,可以做的就是避免世上再出現殘忍的怪物。這種事在地球出現一次已經太多,任何地方都不應再有。

一九四二年十一月十九日,星期四
我們錯過外面的世界好久了,杜瑟爾跟我們說了許多事。壞消息。無數朋友和我們認識的人被帶走,下場淒慘。綠色和灰色的軍車夜夜在街上打轉,挨家挨戶敲門,問裡面有沒有住猶太人,有的話,馬上全家帶走,沒有的話,繼續往隔壁查下去。除非走掉藏起來,否則不太可能逃出他們的魔掌。他們也經常手裡拿著名單,只查他們知道會大有所獲的人家。他們還懸賞,每抓到一個人就給重賞,就像從前追捕奴隸。我沒有小看這種事,這太慘了。天黑入夜以後,我經常看見一長列一長列善良無辜的人,身邊跟著哭哭啼啼的幼兒,一路走下去,隊伍旁邊一批人對他們吆喝做勢,打得他們幾乎倒地不起。沒有人倖免。生了病的、上了年紀的、幼兒、嬰兒、懷孕的婦女,都被押去送死。
我們在這裡,遠離那些動亂,真是幸運。我們不必多想這種種苦難,然而還是擔心我們親愛但無能為力的那些人的命運。睡在溫暖的床上,我感到自己真邪惡,外面某個地方,我一些最親愛的朋友正不知倒地,或者正被打倒在地。
我心中無比驚恐,想著一些好朋友如今生死操在有史以來最殘忍的怪物手中。
而他們遭遇這些事,只因為他們是猶太人。(p79-80)

2015年7月3日 星期五

楊絳《我們仨》

楊絳(1911--)和錢鍾書同是絕頂聰明的人,從作品可見兩人性格差別。錢鍾書直接寫自己想寫的,不介意「離地」,他就是比一般人聰明百倍,任由別人妒忌和批評他。然而,他要為此付上代價,明明有大學教職,卻因系主任妒才,把玩手段,令心高氣傲的他主動拒絕。換了是楊絳,想她會以另一種方法跟系主任周旋,到大學任教的。
楊絳的智商不低於她的丈夫,只是樂意讓錢鍾書光芒四射,還默默為他修補人際關係。楊絳的文章平易近人,好像跟讀者平起平坐,將鋒芒減到最低,看似尋常的不尋常最難寫。
楊絳為紀念丈夫和女兒寫《我們仨》,書套是家庭合照,封面是錢瑗寫的字,全書就是作者「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以下一段引文可見楊絳總是維護丈夫,世人認為錢鍾書嚴肅刻薄,她以日常生活為他開脫:

鍾書也愛玩,不是遊山玩水,而是文字遊戲。滿嘴胡說打趣,還隨口胡謅歪詩。他曾有一首贈向達的打油長詩。頭兩句形容向達「外貌死的路(still),內心生的門(sentimental)」———全詩都是胡說八道,他倆都笑得捧腹。向達說鍾書:「人家口蜜腹劍,你卻是口劍腹蜜。」能和鍾書對等玩的人不多,不相投的就會嫌鍾書刻薄了。我們和不相投的人保持距離,又好像是驕傲了。我們年輕不諳世故,但是最諳世故、最會做人的同樣也遭非議。鍾書和我就以此自解。(p91)

2015年7月2日 星期四

方盈散文《自在住》

  方盈(1948-2010)是著名影星,不過,我沒有看過她的電影,只看過她的書《自在住》,看罷倒想找回她的電影一看。方盈在首部電影《七仙女》擔任主角,拍過多套電影,跟大部分女星一樣,結婚息影。
  以星途來說,方盈不是最閃亮的明星,不過,她永遠是自己人生舞台的女主角。明星轉型不如傳說的困難,因應興趣,她轉職室內設計,後擔任電影和電視劇的美術指導,還有寫作。
  方盈的文筆坦率幽默,直接寫地產商跟政府合作欺騙市民的手法,例如以建築面積計算呎價,沒有真實單位可看,以至大堂和會所的花費等等,最騙人的還有為誇大呎數而設的窗台──「不知道是哪個缺德鬼發明的玩意?」
  我未必認同作者的所有觀點,只是喜歡看真性情的文章。由方盈的工作經驗可見,她對美學和人生都有要求,《自在住》展示她的選擇。

2015年7月1日 星期三

辛波絲卡《僅只一次》

跟學生談閱讀和寫作多年,看見喜愛閱讀的學生愈來愈少,希望是我的錯覺。與其提點別人,不如自己實踐多讀好書和寫筆記,由今日開始,每日起碼寫一本書或一位作家。人生僅只一次,閱讀可讓我們的世界更繽紛更美麗。

辛波絲卡(Wisława Szymborska,1923-2012)是波蘭詩人,199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她的作品靈巧敏銳,啟發不少人的創作,例如幾米的《向左走,向右走》,靈感源自她的詩《一見鍾情》。

僅只一次 辛波絲卡 林蔚昀譯

所有的事只會發生一次
不管是現在或未來 正因如此
我們毫無經驗地出生
沒有機會練習就死去

就算我們是這所世界學校
最愚蠢的學生
我們也不會重修任何一個學期
不論寒暑

沒有一個白日會重複
也沒有兩個一模一樣的夜晚
或是兩個相同的吻
兩道相同的凝視

昨天 當有人
在我身邊大聲說出你的名字
我感覺 好像玫瑰
從打開的窗口掉了進來

今天 當我們在一起
我把臉轉向牆壁
玫瑰? 玫瑰長什麽樣子
那真的是花嗎?還是石頭

你啊 邪惡的時間
為什麼和不必要的恐懼攪和在一起
你在──所以你必須消逝
你消逝──所以你美麗

面帶微笑 互相依偎
讓我們試著達成共識
即使我們差別這麼大
就像兩顆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