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買樓從來不容易,但殖民地政府仍有大建公屋的德政。
房屋政策反映政府對待基層市民的心態,說謊哄騙市民是花招,興建屋邨讓市民安居樂業才見真章。殖民地時期政府興建廉租屋邨,九龍的蘇屋邨依山而建,環境闊落,裝修平實,華富邨位於薄扶林,景色怡人,大坑勵德邨更是令人讚許的案例。
鄔勵德是英國建築師,半個世紀前任工務司和房屋協會委員,帶領興建屋邨,每個單位有獨立廚房和廁所,成為「鄔勵德原則」,勵德邨就是紀念他命名。特區高官只管做劏房生意,劏房何來獨立廚房和廁所呢?
並非所有殖民地官員全是好人,不過,在歷史留名的港督和高官都真心為市民設想,施行德政,並非貪腐庸碌只想淘空香港儲備之流。
回歸後,不少基建項目由內地企業負責,無視內地有些建築物沒有鋼筋,有些水管用廉價的金屬接駁,令食水含鉛量超標。這些醜聞屢見不鮮,只是特區政府把關不力(抑或另有內情),要香港人不斷用高價向內地購入質量成疑的產品。
回歸前,興建公屋涉及多個部門的人,在廉政公員專署成立之前,跟你說沒有人貪污都是騙你的。比方說,由於石屎強度必須專業檢測,只要買通把關人,公眾不會知道建築時偷工減料,反正問題不會即時出現,所以,無論回歸前後,都有不合規格的公屋。
《公屋醜聞──一名記者的追查實錄》是記者黃華輝為香港人而寫,扉頁印上「給我的兒子」。這是值得一讀的書,由進一步多媒體有限公司出版,也許已斷市,不妨去各處圖書館借閱。
我們要法治而非人治,必須維護良好制度重要。三權分立可以制衡權力,加上傳播媒介的第四權監察,即使某些掌權者貪污腐敗,也不至於弄成巨大破壞。
我想問下呢本書仲有冇地方會買到
回覆刪除